首页 / 资讯 / 正文

构建未来智能采矿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4-06-25

  首届全国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论坛暨全国高校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举行

  ◎  本报记者 李德重 通讯员 李秀 王静姝

       首届全国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论坛暨全国高校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日前在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来自国内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63家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参加开幕式。

  此次论坛围绕“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建设”进行探讨,将对完善智能采矿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促进学科交叉,推进智能采矿领域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向未来,学校将发挥能源资源特色高校的学科优势,不断加强各方合作,推动构建未来智能采矿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行业发展和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会上发布的《全国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云龙湖共识》,包括协同联建行业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矿业类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成立全国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论坛、设置矿业类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系列奖励五个方面。

  《全国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云龙湖共识》发布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跃民介绍了教育部矿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成果。他表示,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建设仍处于初期,人才培养规模、质量与国家煤矿智能化建设进程不适应,亟需形成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共识。他对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建设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充实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建设内涵;二是发挥地矿特色,形成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共识;三是组建培育专业交叉型高水平师资队伍,打造“大融通”的教育思路;四是数智赋能专业建设,坚持以行业需求为靶向、成果产出为导向,将数字教育、人工智能+等新型教学手段引入人才培养过程。

  中国煤炭教育协会理事长李增全对中国煤炭教育学会在智能化开采、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当前智能开采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他提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兼具煤炭开采与自动化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要汇聚各院校和企业的优质教材、实训资料,建设智能采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要完善智能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要进一步深化教学与实践结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在主题报告环节,有11位专家学者分享了精彩的报告。其中,王国法院士作了题为“对智能采矿工程专业与教材建设的认识”的报告,他认为,高校新工科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优化创新环境,崇尚创新精神;青年矿业科学家应坚定行业自信和专业自信,矢志不移投身重大理论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持续开展国际合作;应加强校企合作,充分调研智能化煤矿人才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分等级、分批次培养新型人才;建议设立并定期举办全国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矿业类专业教育教学论坛。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