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灾损土地资源化利用化解山区小流域人地矛盾

0评论 2021-09-07

本报讯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涪江流域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承担。项目组围绕涪江流域人地矛盾突出的山区小流域,探索了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化利用评价示范,建立了灾损土地生态修复模式及措施,为涪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提供了保障。

一是查明小流域泥石流灾损土地禀赋条件。项目组将小流域灾损土地划分为堆积型、冲淤型以及侵蚀型3类。沟口堆积型灾损土地主要分布在泥石流堆积区,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为主,土壤立面呈现明显分层结构,养分含量较高,改良后生产潜力较大;同时,堆积区靠近主河,一般有道路与主干道相连,土地开发的基础禀赋条件良好。沟道冲淤型灾损土地主要分布在泥石流形成区或流通区,根据成因可划分为两个亚类。岸坡侵蚀型灾损土地沿沟道分布,具有面积小、分布散、质量好等特点,是山区宝贵的耕地资源。

二是建立泥石流灾损土地生态修复模式。项目组以“因灾分区、耕地优先、产业共建、美居造景”为原则,构建了新型灾损土地生态修复模式。

三是提出杨家沟泥石流灾损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修复措施。杨家沟流域内分布岸坡侵蚀型灾损土地、冲淤灾损土地、沟口堆积型灾损土地共计34.3公顷。根据土地质量和灾害危险性分区,项目组规划灾损土地利用方式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具体为优质耕地(5.2公顷)、产业林地(19.3公顷)、生态林地(9.8公顷)。其中,优质耕地主要为岸坡侵蚀型灾损土地,分布在堰塞湖溃决口两岸,地震前为良好耕地,受同震滑坡影响,出现灭失损毁。结合土壤肥力测试、交通位置及聚落分布,这部分土地将以耕地利用为主,台地边缘部分辅助林地,而沟谷两侧岸坡可种植灌木等水土保持作物。产业林地主要为沟道冲淤型灾损土地,分布于杨家沟中下游宽缓段,现状为荒地,无植被覆盖。沿沟道过流侧可种植速生乔木、灌木,以增强对灾害的抵挡能力,而靠山坡侧则可种植经济林木。生态林地主要为主沟汇入口、两条支沟泥石流沟口以及堰塞湖库尾的堆积区灾损土地。该区土地沙石化严重,水土流失强烈,可合理搭配乔木和灌木,营造水土保持林,预期植被覆盖率由15%提升至75%以上。

(杨顺)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