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地质碳汇与清洁能源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2-01-26

  ◎  本报记者 刘盼盼 通讯员 王梁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拓展地质固碳增汇新领域,不断加强地热清洁能源调查评价,全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地学解决方案。

  研究发现,在碳汇方面,地质作用可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巨大碳汇效应,包括碳酸盐岩溶蚀(岩溶碳汇)、基性超基性岩化学风化(矿化碳汇)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工程碳汇)等。我国岩溶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岩溶作用过程中碳酸盐岩的化学风化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水体中的溶解无机碳。据初步估算,全国岩溶碳汇通量平均每年约为1.84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中国森林碳汇通量的68%,灌草丛碳汇通量2.7倍,草地碳汇通量7.3倍。我国基性-超基性岩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岩石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可形成碳酸盐矿物,能够实现永久安全固碳,矿化碳汇潜力预计在万亿吨以上。另外,陆域及毗邻海域沉积盆地800-3500米咸水层、枯竭油气藏及深部不可采煤层分布广泛,也可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提供巨大空间。

  在碳减排方面,中国地调局通过对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31个省(区、市)水热地热资源和干热岩地热资源进行初步评价,发现我国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为7亿吨,若充分利用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7.5亿吨。全国水热型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19亿吨,如果充分利用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7亿吨。全国3-10千米干热岩资源量折合标准煤约856万亿吨,节能减排潜力巨大。

  “十四五”期间,中国地调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着力构建地质调查支撑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技术业务体系、组织机构体系、人才队伍体系、条件保障体系和协调合作机制(“四体系一机制”),积极践行找矿突破、助力提升清洁能源占比,创新地质固碳机理研究与增汇技术研发,开展国土空间高分高精多维的碳中和区划,为高排放行业精准提供碳封存个性化智慧解决方案,全力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碳中和地质路线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