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红色矿山 | “开国第一矿”的红色勋章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2-04-07

  ◎  本报记者 刘晓慧

  冀中能源集团井矿集团的前身是井陉矿区,其采煤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宋代。近代开采始于洋务运动时期。矿区四周环山,区内乌金遍地、井架林立,被称为“北方最良之煤田”。这里是新中国解放第一矿,是石家庄工业文明的发祥地,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有“百年煤都”之美誉。井陉煤矿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光辉进程,创造的辉煌影响深远。

286242_maxm_1649260800000_l.jpg

井陉煤矿正丰矿旧址

  历史悠长 沉淀丰厚底蕴

  2015年,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井陉矿区委区政府联合摄制,由导演毕琼执导的五集文献纪录片《井陉煤矿百年风云》播出。纪录片从十九世纪末率先采用西法开矿到民国初年生机勃勃的民族资本企业,从抗日战争时期遭受侵略者的残暴掠夺到百团大战,从解放战争时点亮西柏坡的明灯到为新中国建设提供重要的能源动力,依照时代线索分别讲述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在矿区的众多历史故事,首次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

  井陉煤矿创办于1898年。井陉县人张凤起集资购地18亩为矿区,以土法开矿,不久因资金短缺停工。后结识德国人汉纳根,订立合办契约,成立“井陉矿务公司”,资本各25万两,由中、德双方合资经营,开启了中外合资办矿的典范。后北洋大臣袁世凯将该矿收为官有,与亨内肯订立官商合办契约,设立“井陉矿务局”,制定“以正太路为咽喉,京汉路为躯干、北宁路为尾闾”的运销方针,在正太、京汉、京绥、京奉四大路线沿站,建立内销及代销处,在全国设立七大分销处,分别是:石家庄南湾街、保定南关外、北平宣外城根、天津特一区十六号、烟台北马路霸南首、汉口特三区怡和里四号、上海法租界李梅路。还通过塘沽、上海港口,将煤炭远销广州、香港、日本和南洋群岛等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人回国,合办契约作废。为避免与国内煤矿在市场上相互竞争,1914年又与临城矿务局、开滦矿务局签订联合售煤合同,形成了产销两旺局面。1916年一跃成为中国十大矿厂,1918年成为产量仅次于抚顺、开滦煤矿的中国三大煤矿之一。

  1922年,直隶省政府与德商重订合同,共同运营,资本总额为450万元。同时引进先进设备迅速扩大规模。当时电灯、电话、汽车、火车、大口径井口、蒸汽绞车等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文明均已在这里出现。

  在老井陉矿区内,至今还保留着皇冠塔和老井。“皇冠塔”是一座造型奇特的水塔,建于1915年,占地面积38平方米,由时任清政府北洋水师提督、后任井陉煤矿洋总办的德国贵族后裔汉纳根所设计建造。皇冠塔为砖石结构,底部为青石拱券;塔顶端突出部分为水塔,可容水50立方米,主要为老井工业锅炉排烟和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因整体造型酷似皇冠而被称为“皇冠塔”。据了解,皇冠塔内部的红砖,都是从德国本土海运过来的,每块砖上都印有“井陉矿”的字样。老井,又称“南井”,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动工开凿,占地面积125平方米,井口直径4.5米,深184米,井架为木质结构,高16米下层为台板,距地面高4.5米,1904年生产出煤,是井陉矿区第一口进行机械化开采的井口。至1980年10月,老井才被关闭,井口已被回填,用水泥封闭。如今,老井井架上腐朽的木头和锈迹斑斑的铁钉,见证了矿区的百年沧桑。

  红色岁月 挺起民族脊梁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由最初的反对资本家、封建把头的自发经济斗争,发展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觉政治斗争。1922年9月,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在毛泽东、李少奇、李立三等领导下举行大罢工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入矿山,使井陉煤矿矿工们开始看到希望和光明,唤醒了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

  1926年8月,党组织派共产党员赵玉祥来井陉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1927年9月,中共井陉煤矿党支部正式成立,从此井陉煤矿革命、建设、发展翻开了崭新一页。1932年8月,中共井陉煤矿特区委员会、共青团井陉煤矿特区委员会先后成立。在此期间,井陉煤矿先后组织6次大规模的罢工斗争。

  1937年“七七”事变,矿区为日本侵略者所占,并实行军事管理。1937年10月,井陉煤矿连同另一座正丰矿均被日军占领,于1938年5月分别被改为兴中公司井陉采煤所和兴中公司正丰采煤所。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采取“以战养战”的方式,加紧了对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因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最重要的是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燃料,因此成为日本侵略者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重要据点。

  为了更快、更多地掠夺井陉煤矿的资源,日本法西斯将这里建设成了一处密不透风的集中营。日本侵略者除了在煤矿周围深挖沟、高建墙、造碉堡、架电网外,还豢养了一批甘愿为日本人当走狗的汉奸,严密监视矿工的劳动。

  在井陉煤矿,日本人不会为煤矿工人提供任何安全保证。1940年3月30日的《申报》曾刊登题为《井陉城煤矿爆炸——矿工百三十四人殒命 二三个月后始能复工》的报道。这起事故就是由电缆老化漏电,电火引起瓦斯爆炸,继而引起煤尘爆炸造成的。

  1940年8月,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井陉煤矿成了八路军的首要攻打目标。矿工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取得首战告捷,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以战养战”的战略企图。

  朱德总司令在评述井陉战斗胜利的意义时指出:“在经济战中,井陉煤矿的破坏,是中国一个大胜利。在经济战中,尤其有它特别的意义。”

  1940年10月,日本侵略者与伪华北政务委员会达成协议,将井陉、正丰、六河沟煤矿和石门炼焦厂合并,成立“井陉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井陉煤矿。

  1947年4月17日,井陉矿区宣告解放,井陉煤矿成为晋察冀边区的大后方。晋察冀边区政府接管井陉矿务局。井陉煤矿也被称之为“解放第一矿”。

  之后,井陉煤矿积极为前线作战提供物质保障。由500多名矿工组成的前线运输队,把机床、钻床、汽锤等设备运送到兵工厂制造枪炮弹药。并派出一大批技术工人创建了太行山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点亮了西柏坡第一盏明灯,被朱德总司令誉为“边区创举”。

  在此期间,晋察冀边区工业局迁入矿山;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在矿区成立;新华社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在这里安家落户。矿区的技术工人制造机器、修理电机,为设在矿区天户村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后改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供电,为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提供充足的物资支援和电力供应。当年,颁布土地法大纲的佳音、三大战役的捷报以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喜讯,就是由井陉煤矿发电站产生的红色电波传遍神州大地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成立河北井陉矿务局,着手恢复和改建被日本侵略者破坏殆尽的矿区,并多年保持百万吨以上的生产水平。

  无论是在抗日烽火中,还是在解放战争中,井陉煤矿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煤海放歌 谱写时代新篇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井陉煤矿为国分忧,勇挑重担,全力保证国家煤炭供给,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成为全国煤炭工业战线一面光辉旗帜。

  1953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出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高潮。井陉煤矿职工群众精神抖擞,鏖战煤海,生产纪录屡次刷新,煤炭产量大幅上升。1960年创出原煤产量454.7万吨的最高历史纪录。

  井陉煤矿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1959年6月6日,周恩来总理到井陉煤矿视察,对生产、安全、职工生活等方面作出指示,特别指出:“安全问题是主要的,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要服从安全,如果因为安全而生产差一点不责备你们,安全搞不好不行。”职工家属备受鼓舞,当年生产原煤358.16万吨,超产近50万吨。

  此外,井陉煤矿还创办煤矿技术学校,成为新中国煤炭工业早期的人才基地,并抽调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4500余人,参与了八省(区)14个大型煤矿的开发建设;同时,还承担和支援了多项国内和亚、非、欧友好国家的项目建设。

  到20世纪80年代初,井陉煤矿共为国家复采原煤1450万吨,相当一座年产90万吨大型矿井16年的产量;资源回收率达到90%,比全国煤矿的回收率高20%。2005年,井陉矿务局入围全国煤炭工业百强。2006年,井陉矿务局与金能集团联合重组。

  2008年5月,井陉矿务局实现整体改制,创立井陉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冀中能源集团子公司。百年老局告别工厂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也为资源枯竭的矿山企业转型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

  进入新时代,井矿集团努力探索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实现“以煤为主”向“多业并举”转变,构建起以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型结构钢等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