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地学科普路上的探索者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2-05-24

  ——记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周宗尧

  ◎  本报记者 李平

  周宗尧,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金罗盘奖获得者;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科普奖(人物奖)获得者;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如果说地层是一本书,那么化石就是这本书中最神秘的文字,越是久远,越是深奥。那些远古时代的微小生物,它们想告诉我们,地球母亲有过哪些不为人知的过往呢?”这是今年的世界地球日科普报告会上,周宗尧极富诗意的开场白。他自己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以这样的方式开场了。用诗化的语言,引导孩子们进入那片梦幻般的领域,这也是他的特长。

  作为记者的同乡人,语言上没有障碍,聊起来当然格外有亲切感。第一次走进他的工作室,见到那些琳琅满目的精美标本时,记者实在无法将眼前这位憨厚墩实的汉子与深受孩子们喜爱、网名为“西子皖夫”的科普达人联系起来。我们的访谈很自然地从这些摆满标本架的精美矿物、岩石与化石开始。

9.png

  记者:周老师,这些岩石与矿物对于地质学家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周宗尧:岩石与矿物是组成地壳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赐予人类的瑰宝。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原料,精美的矿晶与岩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与经济收藏价值。对于地质学家来说,岩石与矿物,特别是这些精美的化石,又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我们将之誉为“开启地球奥秘的钥匙”。

  记者:地学科普与其他学科的科普活动有什么不同或优势?

  周宗尧: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研究涉及的时间深远、空间宽广。地质学家多以百万年(Ma)作为时间计量单位。南北两极、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大洋中脊都有地质学家的身影;月球、火星与小行星探测,行星地质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是点亮孩子好奇心的那束光。此外,岩石与矿物,触手可及。旅行途中美丽的风光与自然景观,也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地质工程师在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经典地质现象,甚至极具探险特质的野外地质科考活动本身,对于孩子甚至成人,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最美的风景在旅途”,这是地学科普与其它学科相比最大的优势所在。

  记者:地质科普、地质研学与地质旅行有什么区别?

  周宗尧:这个问题有点大,要论述清楚,可以写一篇小论文了。三者目的任务、参与主体、面对的受众都不尽相同,但又有交集。简而言之,地质科普是地质科技工作者面向大众传播地质科学知识的过程;地质研学是地质科技工作者或地质科学爱好者向中小学生传播地学知识与工作技能的过程,本质是一种教育工作;而地质旅行是地质知识爱好者参观地质地貌景观,增长见识,获得休闲与愉悦体验的过程。

  记者:您曾经说过,地学科普与自然研学是治愈当代少年儿童“自然缺失症”的良方,如何理解?

  周宗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是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在其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从而导致的一系列行为和心理的问题。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电子产品的快速入侵,大大挤占了少年儿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间,引发一系列社会与心理问题。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让孩子积极参与地学科考与自然研学,让他们更多地融入大自然,是根治或预防自然缺失症,防止电子产品成瘾的最好方式。

  记者:教育实行“双减”之后,自然研学与地质科普有哪些新的变化?

  周宗尧: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研学旅行快速跃入国人的视野。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科类课外培训受到限制,组织研学旅行的机构数量迅速增长,参与人数爆发式增加。自然研学与营地教育需求日益旺盛,参与的中小学生年龄层次也由以往的以小学生为主,逐渐向初中生、高中生渗透。

  记者:您是哪年开始从事地学科普的?您如何处理科研与科普之间的关系?

  周宗尧:我是2010年开始从事地质科普工作的。当时,我儿子所在的小学邀请我去讲解“岩石与矿物”,带去的几块标本都被孩子们一抢而空,这才发现孩子们对于地学科普的好奇心如此强烈。之后,越讲越多,一发不可收。深入进去之后,又了解到孩子不仅要听你讲,更希望你带他们去探秘,于是研学工作又顺理成章做起来了。我们基本上都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地学科普,带孩子搞研学。科普与本职科研工作不冲突,二者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不能小看现在的孩子,他们想法多,他们的问题或“金点子”能激发我们的科技创新灵感。

  记者:您从事公益性地质科普工作这么长时间,真的那么有趣吗?有人说这活不好干,既苦又累,还没有钱赚,你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周宗尧:是的,非常有趣。与孩子们交流,特别是在野外研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是平等与放松的,非常自由开放,不时还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当然,前提是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前期策划很重要。有兴趣,就不会感到苦与累,更不会因为经济收益才去干这个,什么事都利益当先,你就越干越乏味了。正如我的一位同事所言,搞科普也会“上瘾”的,的确如此,我已经上瘾了。

  记者:可不可以分享几个您在地学研学过程中发生的有趣的或让您印象深刻、让您感动的故事。

  周宗尧:这样的故事很多。2016年,在“化石猎人行动”研学中,有一个小男孩,不爱说话,但挖化石很认真。晚上,她母亲向我们反馈说,孩子回家后像是变了一个人,以前放学后他不爱说话,活动回来之后,滔滔不绝地告诉她挖化石的故事,睡前还要抱着化石睡觉呢!2020年,我们参加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科学+”系列科普活动,在丽水莲都站,报告会上的交流互动环节,一个小朋友问我们单位的地址,让我们等着他,以后他要去我们单位工作,会后还有很多小朋友来索要签名,科技工作者也成为“明星”了。我想,我们播种了科学的种子,点亮了孩子的“好奇心”。2021年,“双减”之后,我们组织了“烟霞三洞”探秘,活动前我们剧透溶洞内有神秘的生物——蝙蝠,一个小女孩很害怕,不敢进洞,我们让一位志愿者一直陪着她,给她讲解溶洞与生物科考的方法,帮助她克服恐惧。一天活动下来,我们探了三个溶洞。她最后悄悄告诉我,“周老师,蝙蝠也没那么可怕,还有一点点可爱呢……”孩子的进步、收获是最让我们欣慰的事。

  记者:研学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意外吗?或者出过什么糗事吗?

  周宗尧:当然。户外活动最让我们担心的是安全问题,所以,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做好活动预案,消除隐患,确保万无一失。常在河边走,总有打湿脚的时候。2022年3月,在戴山亿年火山科考研学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个火山喷发的小实验,这个实验我们曾做过多次,但这次由于晃动实验瓶的时机未把握好,红墨水(“岩浆”)喷了我一脸,当时正好有记者在拍视频,全程记录下来了。事后,我们再看回放,也感觉非常好笑。很多人给我们反馈,说这是让孩子们终身难忘的火山实验。也有人安慰我们,说这群孩子中,将来会出一个火山地质学家……不管怎样,出点小意外不要紧,安全事故要杜绝。

  记者:许多中小学老师也想组织学生开展自然研学,但是,对于像地质这样的专业不熟悉,您作为一名科普达人,能给一些好的意见或建议吗?

  周宗尧:教师本应成为研学活动策划的主体。当前,由于政策保障不完善,学校顾虑太多,思想没有解放,老师也放不开,怕承担责任。研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教师要有跨学科教育理念,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这一培养目标,搭建跨学科研学平台,结合教学大纲,开发适合不同学龄层次的研学教育方案。学校内部不同教研室之间,要进行学科的交流融合,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方法,或开发STEM课程,这些新的教育方法与理念,在研学过程中最容易实现。老师们对于地质类专业不熟悉,可以找相关博物馆或专业人员交流学习,充分发掘学校周边效野公园的作用,开展自然研学。当然,也可以与课程开发较好的研学机构或科普达人合作。

  记者:您已经开发了哪些成熟的地学研学路线?

  周宗尧:我们单位有一个地质科普团队,目前开发了岩石与矿物、化石猎人、火山探秘、城山怀古、溶洞探秘等系列研学课程,小朋友们都很喜欢。

  记者:可以透露一些您今年的地学科普计划吗?

  周宗尧:2022的,除了继续完善以往的研学课程之外,我们将以浙江省地质博物馆为平台,以湘湖、西湖等为中心,开发更多、更有趣的地学研学路线。火山、宝石、恐龙、土壤,将是我们2022年研学开发的重点方向。

  记者:感谢您接受采访,可不可以给地学科普爱好者几点寄语。

  周宗尧:谢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科技创新与科教兴国的征程永无止境,地质人永远不会缺席,让我们一起努力向前!

  两个多小时的交流,让记者真正认识了周宗尧,这是一名真正的科普达人,一位富有地学情怀的汉子。对于地质行业和地质人,记者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知。正如周宗尧所言,在创新强国的路上,科普工作者一直在砥砺前行。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