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用科技创新诠释防灾减灾仁者之道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2-09-08

  ——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

  ◎  李慧 张楠

  每当国家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时,都能在灾害现场看到他的身影。戴着眼镜,沉着自信,这是大家对殷跃平的普遍印象。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殷跃平一干就是40年。人们知道他是防灾减灾领域的著名专家,却不知道这个“专家”里面沉甸甸的分量:他带领中国地质调查局防灾减灾研究团队,创新和发展了独具我国特色的地质工程防治减灾理论与系列技术,成为同时荣获我国地质科技界最高奖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我国工程界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高奖项“中华环境奖”的专家;他所带领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团队,曾4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联合授予“世界滑坡减灾杰出中心”荣誉;他被中国地质调查局授予“李四光学者”光荣称号,当选为国际滑坡协会主席……

  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隐蔽性强,防范难度极大,要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必须加快走科技支撑之路。

  2018年以来,殷跃平受命担任首席科学家,开展滑坡“技防”研发与试点。殷跃平根据多年的科研实践,提出滑坡是具有“共性”的,都属于斜坡运动的范畴,即普适性,由此开拓了地质灾害普适性监测预警之路,通过孕灾条件、监测数据、成灾机理研究,找到滑坡的共性,掌握其运动规律和理论原理,建立预警模型,进而提高预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目前,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技术和风险预警模型已在全国范围试点推广,推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从“人防”到“技防”的提升。

  殷跃平在中国天眼FAST台址开挖建设期进行地质灾害查勘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而如何保障三峡库区120万移民的地质安全是决定三峡工程成败的重中之重。

  上世纪90年代初,西陵峡链子崖山体变形异常。殷跃平成功完成了链子崖山体危岩的预应力整治,使三峡链子崖成为我国地质工程防灾减灾的典范。他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新址地质灾害及防治研究》,在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和巴东等地通过示范工程集成创新了既防治滑坡灾害又可提供建设场地的双效设计方法,为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安置做出了突出贡献。自2008年起,三峡工程开始175米设计水位试验性运行,出现了滑坡入江引发涌浪等地质灾害新风险。殷跃平提出了采用多日水位降速和降幅进行综合控制的指标方法,成为三峡枢纽工程运行调度与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的科学依据。

  FAST观测台址选定大窝凼场洼地后,地质问题成了决定FAST成败的关键。2008年8月,殷跃平主持解决了FAST观测台址所在的大窝凼巨型洼地地下河洪涝灾害,处理了大型溶塌崩塌堆积体治理、古地下河口松动岩体加固、高陡边坡防护和断裂角砾岩破碎工程处理等岩溶地质工程问题,为FAST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提供了地质安全保障。2017年,中国科学院颁发了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殷跃平是FAST工程研究集体中惟一的中国科学院院外获奖专家。

  殷跃平从1994年开始青藏高原防灾减灾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在青藏高原这片全球地质灾害最为严重、失稳机理最为独特、防灾技术最为薄弱的地区开展地质安全研究,为保障青藏高原边疆城镇、国防工程、中尼交通网络、川藏交通廊道以及水电开发等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筑牢“安全岛”,正成为殷跃平科研之路的新征程。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