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透明海岛”未来可期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2-09-26

  ——中国地调局首个近岸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侧记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通讯员 丁海铭 龙军桥

  核心阅读:

  2022年启动的海南海棠湾-崖州湾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项目,旨在进一步查明三亚市管辖范围内近岸海岛(礁)新生代以来地质演变特征,并对海岛开发利用状况、资源环境条件作出科学分析和评价。

  海南省三亚市的蜈支洲岛,拥有碧波荡漾的海岸线、金色的沙滩、色彩斑斓的珊瑚礁……这里不仅是旅游圣地,还是近岸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项目重点海岛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海南海棠湾-崖州湾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组就驻扎于此。

  海南海棠湾-崖州湾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近岸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于2022年启动,工期3年。该项目集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旨在进一步查明三亚市管辖范围内近岸海岛(礁)新生代以来地质演变特征,并对海岛开发利用状况、资源环境条件作出科学分析和评价。


  单道地震测量


  空天观测,为海岛画像

  近几年,我国空天探测技术不断进步,尤其是在自然资源调查工作方面的应用,做到了深空对地观测、遥感对地探测,让自然资源调查工作方法更便捷,数据更准确。

  仲夏的三亚,一株株凤凰树开出了火红的花朵。项目组成员顶着炎炎夏日,穿梭于凤凰树之间,他们无暇欣赏身边怡人的景色,认真地分析着第一批InSAR数据处理结果。“这两组数据时间基线较长,跨越不同季节,地物散射特性变化较大,有失相干现象。”看着数据成果,项目组成员对InSAR技术的应用成果表示满意。

  目前,InSAR技术已在多个领域的高分辨率地面沉降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海岛(礁)远离陆地,且部分海岛不容易或不适宜人员到达,因此,传统的地形测绘沉降监测无法高效应用于海岛(礁)分布区。项目组利用InSAR技术开展海岛地形测绘沉降监测工作,突破了海岛(礁)特殊的地理特点限制,实现了对海岛进行定期的沉降监测。

  “飞机可以起飞。”随着无人机航测负责人辛卓的命令从对讲机里传来,一架无人机从岛上临时起降点缓缓升空。“高度200米,进入航线自动飞行模式。”无人机飞手汤伟紧盯着屏幕上飞行参数,时刻关注着飞机姿态,并实时汇报飞机状态。

  无人机航测具有机动灵活、高效快速、精细准确、生产周期短等特点,是传统航空摄影测量手段的有力补充。项目组此次航测任务是中心成立无人机调查分队以来首次在近岸海岛开展作业。作业前,调查分队从空域申请、场地协调、紧急预案等方面做了充足准备。本次无人机飞行作业通过搭载倾斜、多光谱、激光雷达等载荷镜头,采集海岛及周边海域地物特征信息,构建海岛实景三维立体模型,获取高精度地表覆被数据,全面掌握岛上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现状。

  海域探测,探秘海底世界

  北纬18°的蓝天碧空如洗,海上洁白的浪花,一层层地朝着海岸前仆后继奔涌而来。从船舶码头开往岛上的第一班轮渡的甲板上,整齐堆放着一个个黑色的大箱子,这些箱子里装的正是此次上岛计划埋设的被动源地震观测仪。

  工作人员利用相关海岛(礁)的地震背景噪声数据,对其地下结构进行成像,并结合地形地貌、钻井及前期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地层三维结构影像开展综合构造解释,从而探索一条获取海岛(礁)三维地质结构的技术路线。

  海岛(礁)的构造及地下结构与其形成以及经历的地质背景密切相关,项目组以蜈支洲岛为研究点,开展被动源三维地震成像工作,可以了解该岛的地下构造的特征,促进对海岛形成演化的认识,为海岛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浩渺之间,调查船探查海洋环境。在蜈支洲岛游船航道外,一艘别样的船舶正随着涌浪上下晃动,船上的绞车提着一个“铁疙瘩”,缓缓放入水中……这个“铁疙瘩”就是抓斗取样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海洋调查装备,专门用于采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后期对样品化验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该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对于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海岛周边海域作为海岛生态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项目开展重点关注的内容,除了表层取样,接下来的海域工作还有多波束测深、单道地震测量、温盐深测量、柱状取样及海水取样等,通过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的调查方法,查明海岛周边海底地形地貌、浅地层结构及海洋环境质量,结合海岛本身的地质调查,从而构建陆海一体的“透明海岛”。

  综合调查,取得丰硕成果

  海南海岛(礁)项目组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加强海域海岛管理的目标为引领,结合海南省“岛长制”建设需求,截至目前梳理出海岛综合地质调查15个一级类和62个二级类调查内容,有效支撑了三亚市海岛资源台账搭建及调查区“一岛一策”总体方案构建。

  项目组系统查明了重点海岛(礁)及其周边海域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海底沉积物类型、地层结构及分布规律、地质构造特征、矿产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以及海水水质状况、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分布等基础地质信息,编制了不同比例尺基础性、专业性及应用性地质图件。

  另外,项目组还首次在近岸花岗岩型海岛上开展基于地震背景噪声数据的海岛(礁)三维结构成像研究,初步获取了蜈支洲岛和西瑁洲岛深部空间变化结构特征;结合海岛高精度无人机倾斜摄影所构建的蜈支洲岛实景三维立体影像,为实现三亚市“透明海岛”建设,优化海岛三维空间布局提供了重要助力。

  同时,项目组针对性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和成果应用服务,提供“一方法、一台账、一图集、三报告”的总体成果,为海岛(礁)空间开发、城市建设规划、涉海工程建设、海岛(礁)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夕阳西下,船舶归港。项目组成员虽卸下一天的行装,但“海洋人”的工作却还远没结束。下一步,项目组将继续开展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为服务海洋经济发展、打造“透明海岛”不懈奋斗。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