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之我见
——以科研事业单位为例
◎ 关宗发
摘要:内部审计具有明显的内向服务性和建设性,有效实现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是内审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从科研事业单位角度阐述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归纳了内部审计成果的表现形式,分析影响制约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的因素,探索实现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的途径,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保障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财政资金和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推进科研事业单位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科研服务能效。
内部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形式之一,不仅是各单位内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科技创新管理理念驱动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共同发力,积极创新审计现代化模式轨道,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方针,以助推经济健康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以增强职能定位、加强风险防控与廉政建设、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全面绩效管理为落脚点,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内部审计工作对科研事业单位具有显著的内向服务性和建设性,能够更好地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健康、稳定运行。
一、内部审计成果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一) 内部审计成果的定义
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被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改善组织经营、管理和增加价值。在国内,《中国审计大词典》对内部审计成果的定义及其观点被学者接受程度较高,其基本理论认为,“内部审计成果是对某时间阶段内的所有审计活动及其全过程而取得的结果,经过初步的加工,甚至深加工得到,一般以审计结果的数量和质量指标为载体反映”。结合科研事业单位特点,笔者认为,内部审计成果是由内设审计部门及其人员积极主动地运用多种形式,对财政财务收支、特定项目、业务专项以及风险隐患点进行审查和评价,并整理汇总形成的问题结论及建议的总称,是内审工作成效的有效衡量标准。
(二) 内部审计成果的表现形式
当前,内部审计成果通常指的是单位内设审计部门通过开展项目检查、风险点检查以及业务专项检查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和建议,具体包括审计底稿、审计决定书、审计报告(简报、专报)、各类专题审计材料证明、审计调研情况报告、相关论文、退回资金、审计建议、审计整改通知书、人事问责决定等,可以归纳为经济类成果、信息共享类成果、文书类成果和党政问责类成果。
二、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性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四章审计结果运用中明确指出,“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整改第一责任人,应当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多方监督合力;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
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被单位各部门、职工采纳接受。但是,“重审计,轻运用”的审计工作理念尚未完全转变,使得部分审计成果止步于转化应用的前奏。因此,各单位仍然需要高度重视,建立并优化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组织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真正发挥内审预防保护作用、服务促进作用和评价鉴证作用,切实增强内审价值。
三、影响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的因素
(一) 组织管理观念、模式因素制约
科研事业单位自身职能定位发展特点与其他事业单位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一方面,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大部分为科研技术出身,承担单位业务发展重任,对组织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内审部门建设处在起步初始阶段,人才队伍欠缺和胜任能力不足。内部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发现问题、撰写工作底稿、呈报审计报告,以及审计建议方案等阶段性进展层面,使得审计成果转化应用得不到质的提升。
(二)内部审计成果质量因素制约
一是科研事业单位审计部门设立较晚,重内审反映问题而轻整改建议,重现场内审而轻内审回头看等,内部审计成果质量不高;二是发现揭示问题不够深刻,观念思维狭窄,过多地将关注点定位在单个项目或某种行为上,未形成系统化研究分析,更多的是“摆问题、说问题、该怎么处理问题”,流程简单;三是问题分析深度不足。根据历年审计、巡视、大检查以及专项检查等存在屡查屡犯、重复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方式方法单一,本质分析深度不够。
(三) 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制度机制因素制约
一是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制度规范欠缺。科研事业单位内审工作办法缺少转化应用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二是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管理服务部门、科研业务处室更多地关注内审结果,有问题处理问题,有失误就纠正失误,把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看成是查漏纠错行为。三是整改协调督办机制缺乏。习惯性地把内部审计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终点,认为整改清单送达即完成了部门职责,整改督办主动性不明显。四是内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欠缺。内审结果信息传递模式单一、滞后,前进方向合力不稳定。
(四) 内部审计整改落实阶段重视程度因素制约
科研事业单位工作性质具有独特性,大部分科研人员需要外出开展一线业务作业,直接影响了审计问题整改落实进程和效果,渐渐地降低了对整改重视程度;把进行财务账务处理作为常规性整改落实动作,后期动态跟踪措施不够,造成问题整改机械化;单位尚未有效制订整改落实实施方案,并没有促进问题的高效整改。
四、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的思路构建
步骤一,重视内部审计成果质量。包括从审计底稿到审计问题分析,再到审计报告,审计成果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整改的效果。
步骤二,抓好内部审计整改落实。审计整改工作是内审工作阶段性成果,也是成果转化的主要方面,有效完成内审问题整改,审计工作便发挥了阶段性能效。
步骤三,细化内审审计成果转化应用途径。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包括建立健全事务会、重大事项决议、集体研究审议、内审成果交流等;加强组织管理,包括审计整改落实机制、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全过程管理。
步骤四,后续检验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效果。对照问题清单,不定期开展后续跟踪专项检查,同时适度延伸其他审查事项。
五、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的途径及方法建议
(一)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研究成果转化应用顶层设计
结合科研事业单位运行特点,一是研究制定融合科研资金管理的内审成果转化应用专项制度,制度应有使用范围,具备可操作性。二是将内审作为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议制度。内审工作报告及整改建议通过单位重大事项决议,责成有关部门落实,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督办部门跟踪回访。三是通报制度。建立通报长效机制,一方面发挥审计利剑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将各部门审计整改落实情况、自我检查情况不定期进行公示通报,促进部门间看齐态势,不断促进组织管理、内控建设、项目管理等优化完善,实现内审成果有效转化。
(二)提高内审成果质量,奠定成果转化应用良好基础
高质量的内审成果是内审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增强内审人员业务专业能力,强化内审建设性和内向服务性功能,端正内审价值观;二是加强科研系统内审业务学习交流,拓宽接触面,扎实基本功;三是加强内审问题分析,查找问题根源,展开纵向分析,对问题涉及领域、发生频率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共性和典型性问题;四是加强内审成果质量控制,把握审计专题报告真实性、规范性、逻辑性以及可操作性,引用集体审查制,评分考核内审成果质量等级,提出进一步查实问题根源的建议。
(三) 严抓问题整改,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治理效能
全面抓好审计问题整改,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监督和组织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考核机制、成果验收标准等存在差异性,内审问题整改要坚持集体顶层设计、部门负责带头整改,强化主体责任和组织领导,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完善全过程审计整改工作机制,形成现场指导“帮”整改,经验分享“促”整改,反馈跟踪“督”整改的工作机制;做好问题整改信息化管理,整理问题整改清单,分项专人管理,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时限和整改结果证明材料,建立台账,分步骤逐项销号;成立整改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多部门联合协调整改,不定期召开整改落实沟通协调会,定期通报整改进展情况;有效督促整改落实,内审部门要全过程跟踪整改情况,及时掌握整改进展情况,必要时提醒整改责任人,对于项目业务问题整改,可跟踪到工作一线了解具体情况,排查整改落实时出现新的问题。
(四)构建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成果转化应用的共享性与时效性
通过构建审计信息资源数据库,可以高效地整合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成果信息。数据库充分收集了审计事前调查、事中实施、事后评价鉴证信息数据,科研事业单位具体实施中可进行分类建模,问题模块、经验模块、案例分析,多形式提高内审效率。如,创建财务核算口径的办公费、材料费、差旅费、交通费、劳务费、会议费、设备费等专项数据库;梳理以往的审计数据,形成多维度的审查思路;增强模块功能,将审计成果转化为可视化展示平台,可以把问题清单、整改落实、整改成效和后续审查数字量化,转变成二维图标或空间动态模型图,如饼图、柱状图、折线图、思维导图等;搭建内部审计信息共享模块,专门用于科研事业单位或同一体制系统内各单位的经验分享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节约资源,拓宽成果转化应用适用空间,自我检查,查漏补缺。
在体制改革和“放管服”改革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更要聚焦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治理现代化建设,拓宽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途径及方法,有效提升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效率,切实增强内部审计内向服务和建设价值,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组织管理能力、科研业务水平和廉政建设,做好现代化科研服务事业。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