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顶上的“问地人”
——地勘手记之四
◎ 黄文金
最后一站是马尔康地拉秋村锂矿的钻探项目,驻地在海拔3200余米的一个山沟里,离马尔康市还有100公里,离最近的乡镇还有20多公里,钻探点就在附近的山顶上。承担项目的也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 30岁的年轻人。
下了金马(金川至马尔康)公路,我们的车驶上了一条山村小道,全是陡峭崎岖的盘山土石路,路窄、弯急、坡陡,多个路段只能容一辆车勉强通过,稍有闪失,就会万劫不复,因此好多司机根本不敢在这条路上开车。就算极其熟悉山路的司机,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开,10多公里的路,我们开了近1小时。这1小时里,我的心一直紧紧地悬着。
终于,我们好不容易到了项目驻地。说驻地,其实就是四间破旧板房与两顶帐篷。厨房与发电机各占一间板房,其余两间挤满着八张高低床。这里人比较多,外面的帐篷里也安排了几张地铺。
这里不通电,为森林防火,也不准使用明火,只有在做饭和晚上才用发电机发电。一切电器只在发电时才能使用,手机也得抓住时机充电。食品要驱车往返五个小时到附近的村镇采买,通常一周采买一次,用“与世隔绝”来形容这地方也不为过。
工作区的海拔更高一些,均在3800米以上,钻探点很分散,大多数钻孔布设在陡峭的高山上,设备需要架设索道运送。钻机用水需要另寻水源,架设水管,有时为了寻找水源就需要三五天时间。由于工作区一般距离驻地较远,沿途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熊攻击人的事儿时有发生,往返途中安全风险也很大。为了节省时间,钻探人员要带干粮、扎帐篷,尽量在工作点多做一些工作,回到驻地如同过年回家。
在驻地,我见到了几名正在轮休的技术人员。我注意到一名只有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交谈中,知道他是刚从中国矿院毕业的研究生,29岁,吉林人。我问他吃得下这苦吗?他腼腆地笑笑,点了点头。我问他多长时间没下山了,他说一个多月了。我问他习惯吗,他说不习惯,但这是他的工作,得学会习惯。我说事先知道有这么苦吗,他说知道地质工作苦,但不知道有这么苦。
看着这张年轻稚嫩的脸,我想起生活工作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当他们与恋人漫步霓虹灯下时,当他们与家人欢聚一堂时……他们是否知道有与自己同年华的地质队员正在高山顶上望着星星思念着亲人……
固然,单个地质人是平凡的,但正是这平凡人群体的牺牲奉献,铸就了极不平凡的地质事业。地质人的性格,如同他们的职业,深深地探寻,默默地坚守,也正是他们的奉献和坚守,才支撑了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今天,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年轻的地质人正用坚实的行动谱写着新时代的担当之曲、奉献之歌。
我衷心为他们点赞。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