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所史话 | 近代地质学在中国落地生根
◎ 商云涛
百年前,随着国门被迫开放,西方科学知识的浪潮席卷而来。其中,近代地质学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早在三国时期,中国的先贤们便用“地质”一词来描述地理风物,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人文地理层面。直到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传教士的涌入,真正的近代地质学才开始传入中国。1853年,第一部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地理全志》的问世,标志着“地质”这一科学概念正式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矿业作为最早发展的产业之一,催生了各地矿务学堂的设立,培养了一批具备现代地质学知识的人才。同时,中国人开始主动翻译、编辑出版西方地学书籍,引进先进的地质学理论和方法。1872年,美国矿物学家丹那的《金石识别》被译成中文,为中国带来了矿物晶体理论与测试方法的新知识。紧接着,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的《地质学纲要》也被翻译成《地学浅释》,将“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思想等先进理念引入中国。
与此同时,外国地质学家和探险家也纷至沓来,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地质学知识与技术。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最早的一档资料就是由俄国人奥布鲁切(契)夫1894年在秦岭地区考察后编著的。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揭示了中国主要地层及地质构造的奥秘,为之后的中国地质学者提供了参考。
1902年,中国人自己编译的《矿物界教科书》问世,随后又有多部地质学著作出版,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期间,著名的文学家鲁迅与从事矿务研学的顾琅、邝荣光等人,在积极学习并应用西方地质学知识的同时,还开展了小范围的地质调查工作。他们汇编撰写的《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以及绘制的《直隶地质图》等地质图件,成为后人开展地质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先驱者的努力,让地质学在中国落地生根,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地质科学在富国强民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引入了新的学科与知识,更在于推动了中国地质学界的自主发展与创新。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