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踏遍青山寻宝藏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4-06-20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高质量发展纪实

  ◎  席丹 朴静雯

  一把铁锤走世界,阅遍群山始见金。在一份份答卷的背后,凝结的是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以下简称“地勘总院”)几代人的无悔付出与接续奋斗,几十年来,他们寻矿报国的拳拳初心从未改变。

  今年年初,地勘总院获评“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这份荣誉是对这支队伍的肯定。

2.png

  书写地质找矿新答卷

  20世纪80年代,地勘总院在河北省涞水县安妥岭一带发现了找矿线索,地质队员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当时的验证结论并不理想,这一项目就被暂时搁置。2005年,大学刚毕业的王纪昆来到地勘总院,就听前辈们跟他讲了安妥岭找矿的故事。

  随着找矿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的更新,地勘总院决定再次探索安妥岭地区。当时,找矿项目组认为中心部位的安妥岭杂岩体周边,除了铜矿化以外,钼元素也显示了良好的富集特征,便提出了深部寻找斑岩型隐伏钼矿床的新思路。为了验证这个思路的可行性,他们决定使用新的物探设备开展深部探索。通过物探测量,项目组发现了安妥岭杂岩体深部向东南方向有多个异常,同时在地表调查中也发现了环绕安妥岭杂岩体的青磐岩化带,这都预示着斑岩型矿床存在的可能性。怀着紧张而兴奋的心情,2005年第一个钻孔开始施工,找矿项目组发现了累计厚度100多米的钼矿体,20多年的等待和奋斗终于有了结果。

  转眼间,又过了20年,新一代找矿专家们提出了在安妥岭外围寻找多金属矿的新思路,这一次“老地质人”王纪昆将带着一批“新地质人”踏上新的找矿旅程。

  野外找矿之路总会遇到各种曲折,但是地勘总院一代代地质人没有退缩,没有犹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品质融入到工作中。面对一次次找矿遇到的技术瓶颈,他们通过一次次踏勘,不断提出新思路来解决技术难题,行动和汗水最终换来了累累硕果。2017年2月18日,随着第一炉黄金面世,爬奔金矿成为了老挝标杆型大型金矿……

  紧抓机遇推动国际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地勘总院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在刚果(金)、几内亚、尼日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用勤劳、智慧、勇气架起了一条条合作共赢的桥梁。

  地勘总院承担的项目多在海拔高、地势陡、气候恶劣的荒山戈壁。项目组在刚果(金)马诺诺地区开展野外工作时,当地卫生条件极差,是疟疾重灾区,多人都经历过生命危险。

  “项目组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干就是3年,曾经连续两个月每天都有人感染疟疾,但从来没有1人掉队。”项目负责人李继业在介绍过程中眼含泪光。即使条件艰苦,项目组也不满足于局部找矿成果的胜利,对于矿区外围900余平方公里的勘查工作,因地制宜采用航磁、航放、遥感等多源信息集成的方法圈定成矿远景区及找矿靶区。项目取得良好成果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套针对稀有金属矿床勘查行之有效的找矿技术和方法。

  几内亚西芒杜铁矿被誉为世界上未被开发的品质最好的铁矿之一,是被高度关注并寄予极大期望的重点项目。面对项目工期紧、任务重的现实条件,地勘总院几内亚项目组丝毫没有退缩,最终出色地完成了野外基础工作和资料综合整理研究,提交铁矿资源量数十亿吨,达到世界级高品位铁矿床规模。此外,地勘总院还组织精干力量实施了尼日利亚地质调查项目,项目组在短时间内完成近160平方千米矿权区伟晶岩含矿性野外调查工作,新发现锂矿点多处,为区域锂矿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奠定了基础。

  多措并举做足“地质+”文章

  多年来,地勘总院紧抓机遇、超前谋划、提前布局,积极拓宽转型升级发展路线,做足“地质+”文章。

  2016年,地勘总院矿山环境院的张有军带头开始研究农田重金属原位精准修复技术。起初因为没有场地,也没有阳光棚,他们就在办公室进行盆栽实验。育苗、施肥、浇水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来说都是挑战。通过反复查找文献、设计研究、研发设备,历经6年,张有军和他的队友们终于成功研发出了高效、低成本和广泛适用的农田重金属原位精准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显著降低了农产品重金属含量。现在这项技术已经成功实现了成果转化,去年,地勘总院承揽并实施了内蒙古首个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支持的耕地安全利用类项目,为保障内蒙古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

  “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地勘总院将以服务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为己任,朝着新的奋斗目标勇毅前行,努力在新的地勘赶考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