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与智的碰撞
——山东能源兖矿能源杨村煤矿高质量发展侧记
◎ 林 枫
从机械化年产60万吨,到智能化年产75万吨,再到如今的100万吨,一个个数字串起山东能源兖矿能源杨村煤矿(以下简称“杨村煤矿”)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结果。从跪在阴暗潮湿的“岩缝”中的人工挖煤到坐在干净明亮的集控室智能采煤,一次次“质”与“智”的双重蝶变,绘就了智能化开采梦想照进现实的壮美蓝图。
在智能化浪潮中,如何从容冲浪、谋取未来?杨村煤矿在求索中找到“密钥”并给出响亮回答——贵在“智取”。
以“智”为帆 竞过万重山
多年来,杨村煤矿瞄准智能化转型升级,一路披荆斩棘。2023年,该矿荣获全国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薄煤层智能综采赛道特等级,迈上了智能化矿井建设的“新轨道”。
2021年以来,该矿投入2.6亿元智能化建设资金,历经“五代三飞跃”,先后建成8个智能化工作面,突破数字孪生辅助控制系统、盘古矿山大模型AI服务平台、煤矿GIS公共服务平台、综采工作面国产惯导应用、多参量耦合模型的规划截割开采、班组协同交互通讯系统六大创新,规划截割远程截割率100%,自动跟机移架率99%。
回眸过往,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今的杨村煤矿,处处彰显着“智能范”。
以“智”为梭 密织“天罗地网”
“当井下职工有违章作业时,设备就会自动对违规行为截图、录像上传,详细显示报警内容、违规类型、报警区域和报警位置。同时,控制平台弹出报警界面并发出语音提示,现场摄像仪通过语音进行报警,工作人员就能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杨村煤矿调度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杨村煤矿将视频监控作为安全生产的主要手段,消除安全监控死角和盲区,提升矿井安全管控能力。
该矿推广AI视频智能监控、井下高精度定位、监测预警等系统应用,强化关键区域、重点岗位的实时监控,井上井下部署160台摄像仪,部署31类场景,让“井下天眼”打通井上与井下的可视化屏障,消除管理化数据的信息孤岛,为安全管理织下“天罗地网”。
以前,井下打电话要用工作面沿线的固定广播设备,甚至走出百米以外才有电话,不仅浪费时间,还影响了工作效率。现在有了这个骨架耳机,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井下职工真切感受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
以“智”为基 架起运输“动脉”
红绿灯集中控制、车辆精确定位、物料自动跟踪……在该矿地面运输智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屏幕一边观察井下车辆运输情况一边下达运行指令,一条条电子路线图错落有致,在“云端”承载起“运输大动脉”的使命。
“电瓶车安装了机车综合保护,实现了超速自动报警、断电停车,司机离开座位预警及车辆接近预警。”该矿运搬工区技术主管贾青霄说。
杨村煤矿坚持“一矿一策”加快推进运输系统集控改造,智能化占比不断攀升。去年以来,该矿完成29处司控道岔,18套电机车实现精准定位,安装定位卡277辆,在南翼大巷十采区、四采区、六采区轨道斜巷及人车场、井底车场等地点,安装30台摄像头,井下大巷全面实现信号覆盖,随时随地与调度中心互通互联、同步管理。
未来已来,杨村煤矿将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企业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发展。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