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哪里需要新技术,哪里就是我们战斗的阵地”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4-12-17

  “哪里需要新技术,哪里就是我们战斗的阵地”

  ——记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张强团队

  ◎  韩洪烁 徐展

  冬日的青岛,寒风凛冽。已近凌晨,山东省矿山机械工程重点实验室里依旧灯火通明,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张强和团队成员还在聚精会神地做着模拟实验。这段日子,张强团队忙得不可开交。团队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超纯净水介质传动的纯水支架”已经完成,他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证产品在一线应用上达到近乎“绝对”的安全稳定要求。

  这是一支年富力强的科研团队,由9名教师和37名硕博研究生组成,在科研“追光”路上,他们正为我国煤矿开采默默奉献力量。

  张强教授(右二)与团队成员一起讨论模拟实验结果。 韩洪烁 摄

  突破:聚焦前沿勇攀登

  这是一支勇攀科研创新高峰、以“智”赋能矿业高质量发展的科研团队。近年来,他们研发了世界上最大的新型长寿命智能泵站系统、国内最大功率液压支架测试实验系统等一个又一个矿山“超级装备”。

  为抢占这块前沿高地,张强带领团队扎根生产一线,放弃个人时间“泡”在煤海里开展科研攻关,下井现场监测。经过数年的自主科研攻关,他们创新开发了采动灾害精准监测系统、高压大流量快速响应乳化液泵站系统、综采工作面关键装备智能感知系统、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力学传递测试系统及其运维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与设备,研发出了世界首套1∶1真实模拟煤矿环境的综采成套装备测试分析系统并通过验收,实现年产千万吨煤炭的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无故障运行,一步步啃掉了制约矿山安全高效开采的“硬骨头”。

  该项目获批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制定国家能源和团体标准4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消除了采动诱发支护灾害、煤机装备运行失效、配套设备管理薄弱的威胁,生产效率提高20%,人员减少70%,解决了千万吨级工作面的高可靠性安全开采难题。2023年,“千万吨级工作面高可靠性安全开采保障技术及装备”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解题:专啃生产上的“硬骨头”

  一直以来,张强总是把破解行业企业难题当作自己的科研使命。用他的话说就是“哪里需要新技术,哪里就是我们战斗的阵地”。在煤矿企业里,张强团队敢啃“硬骨头”是出了名的。越是有挑战的难题,他们就越往前冲。

  2021年,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为液压支架防冲设计难题,打电话向张强求助。在实验室加班的张强立即和团队成员搬上设备到现场对接,经过一个多月的现场勘测与论证,他们提出一种能够高效吸收和分散地压冲击力的新型吸能防冲结构,显著增强了支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解了该企业的燃眉之急。2023年,当该企业再次遇到支架智能化升级难题时,第一时间又找到了张强团队。团队考虑到节能环保的需求,开发了新型支护机构及系统,实现了在机构设计和控制技术方面的突破。

  团队组建以来,张强及团队成员每年都会奔赴全国各地30余座煤矿,了解煤矿一线的施工环境,掌握一线人员作业习惯,收集煤矿一线的技术需求。有一次,张强带着团队到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现场实践,在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中,他获悉企业生产遇到了刮板输送机耐磨制造工艺的难题。

  “我们团队能不能解决?”从现场回来后,张强便组织团队开展了“头脑风暴”,从问题分析到解决方案,没漏下一个细节。没多久,张强就带着解决方案来到了该企业,当面提出了解决方案并签订了合作协议。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团队研发了国内最长输送距离和连续运载能力超过6000万吨的高可靠性刮板输送机,实现了长运距刮板机高可靠性稳定运行。此后,张强团队与该公司陆续签订了中部槽钢耐磨合金研发、链轮耐磨优化技术及耐磨损机理等多个科研项目,为企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

  “行业的难题就是我们的选题,以我们的技术进步助力富矿精开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张强说。团队组建以来,先后研发了数十项矿山重型装备的关键技术。

  育人:为行业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张强团队有一套自己的做法。在团队里,每名教师每年至少参与一项教学研究项目。团队还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让团队里的每一名教师与本科生“结对子”,直接参与指导学生大一至大四全过程的项目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实践、学业规划、创业就业等全部环节。2023年,张强主持的矿山装备检测技术创新工作室入选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人才创新工作室。

  “培育一批青年人才梯队”是团队多年的追求。为了培养年轻人,几乎每一个项目,每一次外出实践,张强都会带着团队的青年骨干一起参与其中。团队成员顾颉颖表示,自己从2016年起在张强教授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在一次次项目研究中,培养了能够弯下腰、扎下根、不怕苦的品质,也让其在一线学习工作中结出了许多硕果。

  迄今为止,张强团队已培养博士、硕士50多人,为我国机械装备事业储备了一批生力军。“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张强说,“希望培养更多‘追光者’在科研的跑道上快速前行。”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