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矿类高校多元化育人路径探索
地矿类高校多元化育人路径探索
——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 托乎尼牙孜·吐尼牙孜 徐燕
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高校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地矿类特色行业高校,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被誉为“地质人才”的摇篮。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蕴含校本特色的教育元素,创新教育形式和载体,探索形成多元化思政育人新路径。
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打造特色思政课
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地矿高校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式发展,打造“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思政课。除了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课之外,学校还设立《地球科学概论》《生态学概论》《工程伦理》等地质特色思政育人课程,利用课堂育人主渠道,构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系统开展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这些课程融入了宇宙尺度、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等核心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地球的奥秘和神奇,培养国际视野和跨界交流能力,还可以通过这些课程了解国家安全、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等知识,激发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凝聚育人力量,扩大育人同心圆
只有拓展育人队伍,从辅导员、专业教师、退休教师、校友、学生骨干等多个方面调动全员育人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大思政”建设的强大合力。学校可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招聘会、校庆等活动为契机邀请优秀校友做讲座,讲述扎根一线服务“国之大者”的奋斗故事和报国故事,引导学生奋发图强,练就过硬本领。
学校还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培育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发挥导学思政育人功效。加强学生工作示范团队建设和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工作,彰显辅导员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思政引领力。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作用,组织学生拍摄展示老教师奉献祖国地质事业的微视频等。
学校要以爱党、爱国为主线,设置理论教育、素质拓展、方法技巧、理想情怀、典型示范、体验教学等多个针对性强的课程模块,聘请校内外思政名师、专家、全国模范教师、优秀辅导员、管理干部等组成主讲人团队,有效发挥各自不同的育人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心,坚定报国之志,成为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强劲动力。
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丰富育人载体
学校文化育人,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引导各民族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坚持凝练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培养学生“胸怀大局、初心如磐、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素养,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博物馆、院士长廊等,使学校精神成为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前行明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打造了《大地之光》《我的战争》等学生原创话剧文化育人品牌,让学生感悟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把自身事业追求和人生价值追求同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联系起来的感人事迹,树立自立自强、百折不挠、吃苦奉献、矢志报国的优良品质,肩负起青年人的使命担当。
学校还可以开展地质文化节等活动,通过书法、绘画、摄影、短视频、诗歌、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深入挖掘新时代地质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从中汲取能量,强化使命担当。
搭建实习实践基地,拓宽育人阵地
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设了周口店、北戴河、秭归、巴东等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实习站已经有70年的历史,已孕育出47位院士、4位国家卓越工程师在内的超过10万名优秀地质工作者。该校每年组织5000多名大学生在祖国山川河流开展专业实践,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上受教育、练技能、长本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同时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在全国20多个省市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锻炼的机会。
学校还可以在每年暑寒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服务社区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不断增强家国观念,厚植家国情怀。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施了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计划,在全国多个省市共建“大学生乡村振兴学校实践育人基地”,组织师生奔赴长江流域各地开展专业研究、科普宣讲。
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育人资源,积极为学生构筑素质拓展、实践锻炼和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实践锻炼平台,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慰问红军老战士,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弘扬志愿者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带领学生走进小学、社区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把个人发展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