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地表基质特征 防控土地沙化灾害
◎ 李俊华 韩艺
地球,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充满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若我们从高空俯瞰,地球表面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翠绿的山峦层层叠叠,蜿蜒的河流如同银色的丝带,金色的麦浪随风波动;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泊巧妙地分布在大地上。在画卷之下,地球的表层物质——地表基质则显得缺乏生气。但正是地表基质为地球生命提供了生存空间和生长条件,造就了这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相对于土壤、风化壳、岩石等科学名词,地表基质是一个新的概念。
根据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地表基质分类方案(试行)》,地表基质被定义为当前出露于地球陆域地表浅部或水域水体底部,主要由天然物质经自然作用形成,正在或可以孕育和支撑森林、草原、水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物质。
地表基质可以分为岩石、砾质、砂质、土质、泥质。最直观的理解是,我们看到的土壤、沙地、山坡上的岩石、河边的卵砾、植被根系接触到的沉积物等都属于地表基质。
农作物根系一般向地下延伸0.2米~1.8米,树木根系延伸最大可超过20米,植物根系通过从地表基质中汲取营养成分获得生长所需的物质。适合植物生长的地表基质类型一般为土质,其中尤以壤土为最佳,此类土质结构良好、营养成分高、孔隙度适宜、持水持肥性好。而砂土颗粒粗大,黏土矿物含量少,养分含量低,结构松散,孔隙度高,不利于持水持肥。
若地表基质类型发生了从壤土到砂土的转变,植物生存的基本环境就会被破坏,最终导致植被退化、粮食产量降低等,则需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干预。
土地沙化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之一,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粮食主产区都不同程度地分布着沙化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工作可为土地沙化研究与治理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地表基质调查主要通过地质浅钻的方式钻探获取地表基质层样品,通过野外观察描述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综合确定样品的地表基质类型。根据钻孔资料,以平面制图、三维建模的方式充分展示地表基质的空间分布,从而确定不同地表基质类型的分布范围和深度。
通过对地表基质样品进行分析,可以查明样品的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和生命健康元素等的含量水平,科学评估地表基质对农作物或其他植被的支撑能力。还可以将地表基质调查研究成果作为重要参考资料,对不同的区域进行科学保护、管控或调整用地类型,最大限度地防控土地沙化灾害。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