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地质文化?
◎ 袁 玥
地质文化,作为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理解自然规律的重要产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时代价值。
从历史底蕴来看,地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脚下的土地充满了好奇与敬畏,从最初的朴素地质观念到现代地质学的建立,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地质学家的智慧与汗水。地质学家通过观察、实验、推理,逐步揭示了地球的构造、岩石的形成、矿产的分布等地质现象,形成了系统的地质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宝库,更为后来的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地质文化的时代价值
地质文化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承载着人类对地球历史的认识与理解,也预示着未来地质科技的发展方向与趋势。通过深入研究地质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地球演化的规律与趋势,为预测未来地质现象、防范地质灾害提供更为准确的科学依据。地质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地质文化是推动地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在地质学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或技术创新都离不开地质文化思想的滋养与引导。正是这种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了地质科技的不断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二,地质文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力量。地质现象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如地震、火山、滑坡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通过深入研究地质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质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与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同时,地质文化也强调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地质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探索精神,还可以引导他们关注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通过地质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地球、热爱地球、保护地球。
第四,地质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地质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精神象征,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地质文化思想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通过传承与弘扬地质文化,我们可以激发更多人的创造力与创新精神,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我们可以借助地质文化,开展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比如,通过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让公众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了解地质现象的形成过程,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还可以举办地质文化艺术节、地质文化展览、地质科普大赛等活动,激发公众对地质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地质文化也成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质学家通过共同研究地质现象、分享地质科技成果,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合作。这种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推动了地质学的快速发展,也为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机遇。
弘扬地质文化的路径
那么,如何传承与弘扬地质文化呢?
2022 年 10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对他们弘扬优良传统、做好矿产勘查工作提出殷切期望。总书记在回信中表示,建队以来,你们一代代队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展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总书记强调,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总书记的回信,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地质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地质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地质文化的传播方式。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的地质文化体验场景,让公众在虚拟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质现象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地质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地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推动其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例如,在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我们可以借助地质文化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路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地质文化融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推动地质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地质文化旅游品牌。
地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注重地质文化思想在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地质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