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地质调查印记
◎ 特约记者 高慧丽 赵玲玲
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们共同见证了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多个精彩瞬间:“梦想”号入列、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现全覆盖、三门峡盆地油气调查打开中小盆地油气勘探的大门……这一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聚焦国家需求,坚持“三性”基本定位,在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及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现代化野外条件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三门峡盆地油气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透露,围绕全国中小盆地开展油气资源选区评价,优选南华北地区三门峡盆地作为重点突破区,部署实施豫峡1井钻探验证,实现了该区50年来油气调查重大突破——选取豫峡地1井3层10米油层进行地层测试,24小时获自喷17.13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流。三门峡盆地被证实具备建设新的油气资源接续基地资源基础。
点评: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中国地质调查局坚决履行地质找矿“国家队”职责使命,加大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力度,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油争气”。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为找到能源增储上产的接续基地,找油的目光转向数量多、勘探程度低、潜力大的中小盆地。而三门峡盆地油气调查的突破,打开我国中小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大门,为发现更多找油新区作出了示范。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新矿物——“倪培石”“氟碳钙钕矿”“菊兴铜矿”
2024年1月、8月,由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命名并申报的新矿物“倪培石”“氟碳钙钕矿”和“菊兴铜矿”分别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批准通过。“倪培石”发现于河南省西峡县太平镇稀土矿,是一种硅铈石超族的新矿物。“氟碳钙钕矿”是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发现的第21种新矿物。“菊兴铜矿”发现于西藏甲玛世界级斑岩—矽卡岩型巨型铜多金属矿床中,主要产出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与中新世斑岩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中。
点评:作为地球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和环境要素之一,矿物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新矿物研究和发现,可为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物质提供依据。随着近年来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我国在新矿物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数量不断上升。新矿物的发现,对丰富矿物学基础理论知识,认识某一矿区元素赋存状态和替代机制,了解相关矿床的形成与演变、元素赋存状态及元素迁移、富集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丰富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矿产资源种类及促进找矿突破,而且还将推动矿产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含倪培石的稀土矿石
中国地质调查局多个野外综合保障基地挂牌
2024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野外综合保障基地、乌鲁木齐野外综合保障基地相继挂牌成立。两个基地按照“需求导向、公益先行、央地合作、数字赋能”的理念,围绕“交通运输保障、野外生活保障、安全培训监管、地质资料存储、装备物资寄存、中转休整服务、内外业务联络”等7项功能开展共建和保障运维,为全国地质工作者在青海、甘肃、新疆开展野外工作提供综合服务保障。
点评:现代化地质调查工作,不仅要有先进一流的调查技术装备,还要有完备的野外安全保障和野外生活条件保障。这不仅关乎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推进,更关乎野外地质工作者的生命安全。积极构建野外条件“大联勤”保障格局,改善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地质工作环境,将助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为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实现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
2024年 5月28日,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正式面向社会发布。这套覆盖我国约300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集综合性和原创性于一体的系列成果,实现了数据集聚、原创发现、理论认知、技术进步等创新,全面展示了我国管辖海域地形地貌、沉积物类型与分布、地层结构、构造特征、矿产资源、环境地质等基础地质信息,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科学认识,填补了我国管辖海域海洋区域地质国情调查的空白,有效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洋地学领域的话语权。
点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开路先锋”。尽管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起步晚、起点低,但如今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已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及大的跨越式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在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之上,我国管辖海域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序幕也已开启,目前1∶25万海洋区调覆盖率达到了15.2%,1∶5万海洋区调试点探索启动,我国与发达海洋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汛期有力支撑地质灾害应急防御
2024年 7月~8月,我国多地遭受多轮次强降雨,引发了点多面广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地质调查局各单位时刻保持战时状态,加强地质灾害防御“国家队”统筹调度,会同地方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完善预警响应机制,依需求开展多级预警会商,持续提升“人防+技防”预警能力,加强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分析研究,有力有效为陕西柞水、四川汉源暴雨山洪灾害应急处置,雅康高速隧间桥垮塌救援,湖南资兴严防台风引发地灾等提供技术支撑,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点评:发挥专业优势,依靠“人防+技防”,不断夯实地质灾害应急防御的科技力量,在有限的时间作出最快的响应,才能打赢防灾减灾“主动仗”。近年来,地灾防御驻守专家长期蹲点、机动专家闻讯而动,下乡进村、入户到点,成为基层防灾工作的“主心骨”“先锋队”和“贴心人”。同时,地质科技工作者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并研发自动化监测设备和国家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实现更智能化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和准确度。
专家组在汉源县马烈乡开展“7·20”山洪灾害调查
“富硒土地调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2024年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提交的《支撑“乌蒙硒都”生态农业发展——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富硒土地调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案例》从37个国家和地区的1012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并作为8个最佳典型案例之一,在平行论坛“2024全球减贫伙伴研讨会”上发言分享。在该案例中,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团队精准对接沐川县发展需求,紧密围绕该县土地资源禀赋不清、农产品品牌效应不强、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历时4年多,查明全县优质土地资源分布状况,开展富硒土地高效利用研究,助力当地建成富硒农业园区,发展富硒茶叶、富硒魔芋、富硒猕猴桃基地,全县富硒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从业人员突破5万人。
点评: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在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始终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助力世界抗击贫困。该案例正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持续开展的富硒等微量营养元素富集土地调查评价和高效利用研究,为全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和乡村振兴贡献地质力量的典型代表。作为示范项目,该案例将为全世界更多贫困地区的民众带去新的希望。
全球最佳减贫案例案例分享现场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
2024年 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梦想”号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攻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以“小吨位”实现“多功能”,国际首次创新集成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梦想”号配备了全球首台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液压举升钻机,可满足大洋钻探取心和深海资源勘探等不同作业需求,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有望助力全球科学家实现“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的科学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的贺信指出,“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点评:“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梦想”号因这一人类长久以来的科学梦想而建,也有望将其变成现实。
“梦想”号正式入列,意味着我国具备了自主组织大洋科考航次的实力,将在国际大洋钻探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提供重大平台支持,成为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强劲力量。“梦想”号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突破了十大类5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科技人员的自信自强和使命担当。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骨气、更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牢牢掌握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在可预见的未来,“梦想”号将驰骋在浩瀚的大洋,向深海挺进、向深地进军。
“梦想”号进行综合试航
区域地质调查持续深化改革
2024年11月,第四次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未来区调改革将全力推动国家地质填图“一个计划”,协同构建“一个机制”——央地合作共享新机制,全面建设“四个体系”:国际化现代化的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用户友好的优质服务产品体系、高标准严要求的高水平管理体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体系;力争到2035年,实现全国陆域区调1∶25万、重点成矿区带1∶5万“两个全覆盖”,海域1∶25万区调覆盖率70%,完成陆域8个大型能源盆地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设,完成重要经济区县级新型城镇所在地区的1∶5万区调,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地质理论创新,创建中国特色的陆块聚散与资源环境效应原创理论,实现区调大国到区调强国的历史性跃升。
贝岭镇幅野外调查现场
点评:区域地质调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根基。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区调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研究和地质工作的重视程度看,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区调工作;从确保能源资源和重要产业供应链安全看,迫切需要加强成矿区带和能源盆地区调工作;从生态文明建设看,迫切需要区调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重要支撑;从海洋强国建设看,迫切需要区调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加速演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看,迫切需要革新传统填图范式。由此,区域地质调查改革的脚步不但不能停,而且要更加深入地持续推进。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