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领航 奋勇担当
思想领航 奋勇担当
——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大家谈
全力推进水工环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 张开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立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引领自然资源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此次出版的《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深刻回答了推进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论述摘编》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我们要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相结合,深学践悟、笃行实干,以水工环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深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支撑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我们要充分发挥地质调查专业优势,聚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全流程技术业务体系,不断深化国家重大战略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查明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与风险,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加强多源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融合应用,提升地质调查支撑服务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自然资源督察执法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助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水资源国情调查,推动水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少,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这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自然资源部水资源调查与确权登记职责,立足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领域优势,加快构建以资源属性为核心的水资源调查工作体系,系统开展我国液态、固态、气态水资源国情调查,准确掌握国家水资源家底与年度变化状况;深化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循环与自然生态效应研究,加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水“四水”相互转化作用机制研究,科学评价水资源对耕地、森林、湖泊、草原、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的关键支撑与制约作用,不断提升对全要素水资源状况、形成规律、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认识,支撑水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地质调查,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正确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建立统一、多维、高效的自然生态调查和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充分掌握生态系统地质本底,找准生态问题、把握变化趋势,以水为核心深化研究重大生态问题内在机理和保护修复措施,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加强地质灾害防御与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的国情,决定了必须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防灾减灾救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必须秉持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加快推进新一代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与星地融合通信技术研发,高效运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深化全国地质安全风险区划与极端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研究,加强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和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构建地质安全风险评价制度体系、理论方法与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提升科技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
勇担地质科技报国使命
◎ 吴登定
《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深刻回答了推进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政治伟力、思想伟力、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是指引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中国地质科学院作为自然资源领域重要科技创新力量,承担着打造深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使命。我们要坚持把学好用好《论述摘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地质科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全力打好五大地质科技攻坚战,为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地质科技支撑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地质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重点打好五大科技攻坚战,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打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技攻坚战,全力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为主线,建实建强三级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实施好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坚持“一矿一策”“一基地一方案”,着力攻克制约大型资源基地建设的核心问题。
二是打好深地探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攻坚战,加快推进地质科技自立自强。明确“卡脖子”科技攻关方向,建立多维度、快速度、高精度、大深度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体系,引领支撑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以实施好超深科钻工程为引领,开展系列研究,深化地球深部认识和找矿预测理论,加强科技攻关,力争攻克解决一批重大基础地质和资源环境问题。
三是打好生态文明建设地质科技支撑攻坚战,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围绕“三区四带”,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和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修复,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开展典型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地质公园技术支撑服务,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以标准规范建设为抓手,支撑服务绿色矿山建设,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智慧化程度。
四是打好“双碳”战略地质科技攻坚战,主动服务绿色低碳发展。要发挥优势,开展地质碳汇机理研究和科技攻关,建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全国地质碳汇基础数据库。以支撑海南“零碳岛”建设为重点,助力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五是打好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地质科技攻坚战,全力服务平安中国建设。将聚焦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等关键问题,深化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全生命周期地质科技支撑。做好极端天气情形下的地质灾害防治。开展地下空间资源调查和地质安全风险调查示范,推动安全良性互动。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地质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要求。我们将认真落实部、局党组工作要求,坚持“三步走”“三级跳”战略安排,锚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一流地学科研机构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国家地质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是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全面落实《中国地质科学院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八统一”配套措施和责任清单,从6个方面加快构建更加符合科研规律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二是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前布局建设重大平台,实施协同创新伙伴计划,打造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火车头”。三是加快建设地质科技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制定一体化培育方案。优化完善青年人才引聘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推动特色型研究生院建设工程。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地质科技创新高地。四是完善有利于激发人才潜能的激励机制。坚持“破四唯”“立新标”相结合,深化人才管理和激励分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五是充分发挥优秀地质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重大成果宣传和先进典型人物培树,引导广大地质工作者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作者系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锚定职责定位 贡献地质力量
◎ 毛晓长
《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擘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蓝图,为地质调查支撑服务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将锚定职责定位,全面掌握华东地区地质背景与资源环境国情,供给地质信息产品与技术服务,为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地质力量。
着力加强地质调查业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能力
坚持“三性”定位,建强自然资源调查技术力量。着力理清中心优势和短板,理顺“根-干-叶”关系,优化调整业务结构和人才团队,夯实区域地质调查与科技创新根基,打造陆相火山作用与成矿、三角洲地质与人地交互作用、流域水文生态地质过程与修复、城市地质环境演变与风险防控、高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五大创新“火车头”,优化组建技术研发、地质数据等调查技术支撑部门,构建强有力的自然资源工作技术队伍。
聚焦管理需求,构建自然资源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响应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矿山开发利用和生态修复成效、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合规性等国家自然资源管理需求,配置大数据运作服务器集群和无人机装备,自主研发无人机高光谱精细探测、快速高效地物识别、三维空间体量评估等技术与仪器设备,不断深化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快速响应的技术体系,探索形成一支人员专业、装备优良、技术先进的技术团队,为自然资源督察执法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料和产品服务。
全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胸怀“国之大者”,统筹推进华东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要牢记“找矿报国”初心使命,统筹部署、高位推动,围绕长江中下游、武夷等5个国家级成矿区带,聚焦铜、金、富铁等矿种,进一步加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力度,强化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成藏规律研究,提交一批找矿靶区、矿产地和勘查区块建议。
践行找矿新机制,携手推进大型资源基地建设。要继续以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为主线,以“四区”为基础,深化苏皖“两省三方”合作模式、浙江仙居“资源+产业”统筹部署模式,大力推进央地企协调联动与联合攻关,力争实现多地区快速突破,新增和巩固一批大型资源基地,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强化科技引领,驱动找矿理论技术新突破。要进一步深化东南沿海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铜金二元成矿系统、长江中下游富铁矿和伴生钴富集机制,联合攻关覆盖区、推覆体、火山岩、河湖水体“四下”隐伏矿精准定位以及高光谱矿物指针与找矿预测技术,破解一批制约找矿突破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引领推动华东地区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扎实推进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国情调查,摸清华东地区自然资源禀赋
夯实业务根基,深化对地球的认知。深扎区域地质调查这一业务根基,着力推进华东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数据集成融合与开发利用,持续推进陆相火山岩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牵头实施全国第四系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开展造山带1∶2.5万大比例尺精细填图,不断深化对区域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以及前寒武多期次复合造山过程、中生代火山作用与成矿、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与人地关系的认知水平,摸清资源环境的地质本底,夯实自然资源工作基础。
构建监测网络,摸清资源环境家底。立足华东特色,着力推进华东地区矿产资源、下扬子地区能源资源、长江下游与淮河流域水资源等调查,持续构建精细探测、长期观测、动态监测的技术体系与网络,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等进行全面、动态、精准的监测评价,积累自然资源变化、生态环境演化的长序列资料数据,提供地下水资源量、地质灾害分布等基本国情数据。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勿忘初心 找矿有我
◎ 张家声
《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犹如一束思想之光照亮着我前行的路,激励着我在新时期的地质勘探找矿工作中奋勇争先,勇挑重担。作为一名青年地质找矿工作者,我体会到了自然资源工作者身上承载着的光荣和使命,新时代,我们要积极践行初心使命,努力奋斗,积极投身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
我们要瞄准科技前沿,加强勘探找矿核心技术攻关。要积极主动关注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和技术进展,敢于瞄准国内外勘探找矿领域的前沿问题,开展探索性创新性研究,增大自主研发力度,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基础。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寻找更多的矿产资源,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找矿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且多样,勘探找矿往往需要用到多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找矿方法。在勘探找矿的同时,我们要采用更科学环保的方法保护脚下的绿水青山以及沙漠戈壁。在调查勘查中,我们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勘查,通过种种环境友好型的科学技术,来减少勘探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我们要加强党纪学习,争做有为青年。对于我们青年干部来说,听党话、跟党走,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赤诚初心,锤炼政治本色,我们要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为一生的光明指引,做到学以致用。知纪守纪,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知纪守纪,要真正将党纪党规当作悬梁之剑;知纪守纪,要更加自觉地贯彻、维护党章党规党纪。我们要以青春之躯担时代之责、宣报国之志、奏理想之歌,首先需要知晓纪律、认同纪律、遵守纪律,进而优化纪律、倡导纪律、让规矩纪律入脑入心,在具体的国情、党情、社情中增长自己的智慧才干,磨砺意志品质。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良地质精神,努力攻克技术难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作用……
扬帆远行,需要真理领航;砥砺前行,追随思想之光。作为地质行业的青年力量,我们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双重责任。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奋勇担当,为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不断努力奋斗,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作者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职工)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