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质文化赋能高质量地质人才培养
以地质文化赋能高质量地质人才培养
——从地矿类高校校庆活动说开去
◎ 王焱 吴堂高 张建华
地质文化是地质工作者在地质科学探索与发现中所取得的地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具有地质行业特色的价值理念、职业道德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精神追求、职业习惯等。地矿类高校要将地质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地质学术思维、树立地质报国理想、形成地球系统视野,帮助学生有机整合基础、专业知识,构建地质专业学习整体框架,从而有效赋能高质量地质人才培养。
地质文化的主体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的创造性活动及其结果。地质文化则进一步聚焦人类在地质科学研究与改造自然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思想指引、精神动力、价值规范,可以从学术、精神、价值三个维度剖析其内涵。
学术维度。先进文化为社会发展指明变革方向,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地质工作是指通过对地质情况和矿产资源的探查,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提升。地质工作发展的核心是地质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手段变革创新。从17世纪启蒙时期的地质学观念开始萌芽,18世纪现代地质学原理初步建立,到20世纪“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人类获得了认识地球的全新角度,再到现在着眼圈层相互作用、复杂系统,整合地球科学分支学科,综合应用各类先进技术,提出“地球系统科学”,以系统思维研究地球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上的相互作用和整体运作机制。
精神维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各个时期坚守为国找矿的初心使命,寻找出了丰富的矿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宝贵的地质精神,以“开发矿业”为源头,以“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内核,经历了“李四光精神”“三光荣传统”的伟大实践,为地矿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地矿类高校在建设发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凝练出了特有的精神文化,如“校训精神”“南迁精神”“攀登精神”“摇篮精神”等。
价值观维度。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需求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都要求在多元宇宙观下重新认识和定义人类在世界的位置和生存方式,摒弃把获取关于地球的知识作为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目标手段的工具性价值观,深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和情怀境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庆祝建校70周年会议现场。 吴堂高 供图
校庆活动的价值所在
大学校庆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的重要契机。在校庆期间举办的各类活动,反映着大学的办学理念、治理结构,是各类育人载体的集中呈现,通过对各高校的校庆活动和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大学校庆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学术核心价值。学术性是一所大学最为本质的特征,大学往往被视为开展学术研究、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强大的科研能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术价值也为大学校庆活动确立了不同于其他庆典活动的根本特征。在校庆活动中,要突出学术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有效促进学术文化繁荣,积累丰富学术资源,为推动学术创新和科技突破积蓄强大力量。
精神人本价值。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通过弘扬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校本文化,引导师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建设精神文化家园。要发挥校庆活动固化文化记忆、构建文化认同、传承精神传统的承载作用,全面回顾办学历史、总结办学经验、凝练大学精神,强化广大师生校友朴素的情感认同;要充分利用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和榜样引领力,弘扬核心价值、传播主流声音、引领社会风尚、发展社会文化,将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情感认同升华为思想认同、政治认同。
服务社会价值。开放性,这一现代大学的显著标志,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的自由与开放上,更在于其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中。服务社会价值,不仅是大学对社会的责任担当,更是大学实现自我发展、提升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在各类校庆活动中,大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师生扎根祖国大地,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在服务中促进社会进步发展。
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校七十周年之际,以“学术校庆、文化校庆、开放校庆”为工作原则,将地质文化有机融入校庆各类活动,充分发挥校庆育人功能与价值,为探索地质文化赋能人才培养有效路径积累了重要经验。
学术育人:促进学术发展,探讨地学教育新范式。以探究新地学教育为核心组织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围绕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组织各类学术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解学术前沿进展、开阔学术视野、加强学科建设、拓展国内外合作的机遇。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以“宜居地球: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挑战”为主题探讨了新时代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发布《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
文化育人:建设精神家园,迈向地质报国新征程。系统梳理大学精神文化,借助文化场馆、文化景观、文艺晚会、文化书籍四类载体全方位展示历史文化积淀、办学育人成效、服务社会成果,为广大师生校友构建了专属的精神家园,将校史馆打造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系统布局校园文化景观设置,全面展示学校红色基因、历史积淀、育人使命,紧扣“地质报国”主线,创新校庆文艺晚会形式,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网络思政大课,运用情景剧、音乐剧、音舞诗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将一代代地大人为祖国地质事业贡献青春和热血的故事搬上舞台。
开放育人:加强交流融合,汇聚合作共赢新动能。以师生为主体,开展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深入长江源区腹地开展科考,从冰川、地貌、地质环境、水资源、冻土、生态、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开展全面科考,同时进行野外教学活动、地球科学知识科普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为“共抓大保护”国家战略的传播者、实践者,推动全社会共抓长江大保护。以教师校友为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强化社会合作。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校友以线上线下方式举行各类论坛、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等100余场,约100家校友企业和校友所在单位参与线上线下招聘会。校友捐款捐物助力学校发展,1000余位校友共同参与校庆学生奖学金项目,数百位校友捐赠各类珍贵史料、矿物标本、特色摆件、纪念字画等丰富学校文化育人资源。学校领导率队走访国家部委和重要合作单位,组织赴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访企拓岗活动,与10余家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校庆为契机,全面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走深走实。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