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丽中国中脊带”绿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月23日,“美丽中国中脊带”能源矿产资源利用状况与资源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研讨会以视频形式召开。
据介绍,“美丽中国中脊线”在地理意义上即胡焕庸线,是由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在地理学及人口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典型代表。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中西部要像东部地区一样完成同等水平的城镇化建设,破解“胡焕庸线”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建设“美丽中国中脊带”,是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龚灏在致辞中表示,2019年4月,成都理工大学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成立,旨在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方略,开辟服务治蜀兴川大局的新渠道。本次学术交流会核心目标在凝聚院士、专家智力合力,转换发展动能,深耕地质生态领域,积极打造生态生产力,在遥感、地球化学、环境监测、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方面为国家和地方地质生态调查、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以及实现资源绿色开发与高质量发展,推进“美丽中国中脊带”建设,为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成都理工大学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院长郭华东以《从“总理三问”到“美丽中国中脊带”》为题,围绕“胡焕庸线”提出的背景意义、破解“胡焕庸线”发展不平衡的认知思考、构建“美丽中国中脊带”的四点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学术分享。他表示,从历史发展纵线来看,我国人口东密西疏的格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形成的,人口密度分界线是动态变化的,“胡焕庸线”作为近代人口密度突变线,没有永远不破的理由。数据显示,“胡焕庸线”西部人口自1935年占全国3.21%的量增加到2010年的6.51%,近80年的增长变化进一步表明这一人口密度的分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且“胡焕庸线”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及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也决定必须统筹、协调、均衡发展。他认为,新时代,“胡焕庸线”西部具有新的破解条件,包括“新常态产业模式”“通达便捷的交通设施”“先进的节水措施”“与全球连接的资源与市场”“绿色能源”“宏观气候变化”“一带一路倡议”,而“一带一路”倡议是破解“胡焕庸线”不平衡规律的有利契机,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大西北第二、三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就业与城镇化落地。同时,“胡焕庸线”西部拥有丰富的绿色能源,能够为新兴产业提供清洁的能源支持和发展空间。他强调,突破“胡焕庸线”不是单纯的人口及经济重心西移,而是要实实在在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新格局,创新我国西部发展新模式;要推动西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三大产业联动形成西部开发新模式;要打造以人为本的政策与制度环境,构建资源公平分配与利益均衡的新机制;要加快促进“瑷珲-腾冲 ”线生态经济发展,构建“美丽中国中脊带”。
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王心源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杨晓波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刘洋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蔺志永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刘增铁教授,成都理工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裴向军教授,分别以《“美丽中国中脊带”界定以及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东北段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美丽中国中脊带”华北段资源与生态战略研究》《“美丽中国中脊带”中段资源与生态战略研究》《“美丽中国中脊带”西南资源与生态战略研究》《川藏铁路生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为题,分别围绕“美丽中国中脊带”的宏观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角度进行学术分享。
会上,主会场及分会场的与会专家围绕建设“美丽中国中脊带”,探讨胡焕庸线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布及矿山生态状况调查的成功经验,为探寻资源绿色开发与生态化发展的路子建言献策。会议认为,应集结相关高校、中国地质调查局四大地质调查中心及部分研究所等科研力量,将本单位发展与胡焕庸线研究相结合,针对当前国家绿色矿山建设对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共同推动“美丽中国中脊带”的发展战略研究,助力区域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次研讨会主会场设在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矿业报社等单位均设分会场参与此次视频研讨。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