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生态治理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 本报记者 李阔 特约撰稿人 郭锋 贺婧
记者近日从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获悉,2023年,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认真履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积极构建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格局,山西省生态治理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山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统筹谋划布局全省域生态修复。出台矿山生态修复规范,明确采矿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规则,严格黄河沿岸一公里范围内矿业权管控。印发山西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推动巩固生态系统碳储存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发起成立黄河九省自然、地质博物馆联盟。
强力推进治理项目实施。完成山西省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调查评价,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12.45万亩。完成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整体验收评估,治理面积195.45万亩。开展11个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49个省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涉及村庄200余个。开发生态保护修复监测系统,对项目跟踪监管、科学评价、预警分析。部署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督促矿山企业履行生态修复义务。运城市率先实现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清零。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成功申报吕梁山西麓山水项目及临汾、大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3个国家级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项目,总投资66.7亿元,争取中央资金26亿元,属全国最多。目前,3个项目第一批中央资金已下拨,协同推进山西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顺利开展。
植树造林取得长足发展。林长制改革深入推进,省级双总林长签发资源保护林长令,山西省财政部门安排1500万元重奖林长制工作突出的5个县5个乡。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范围由33个县扩展到44个县,营造林456.7万亩,修复和改良草原115万亩,抚育森林127.04万亩,人工造林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山西省实现国家重要湿地“零”的突破。案件数量和违法面积实现“双下降”,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次数创历年最低值。
地灾防治得到群众肯定。制订山西省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探索形成防治工作新机制。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规范高陡边坡隐患排查入库工作。制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方案,开展大型以上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安排相关群众进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汛前部署完成地灾防治隐患点监测预警实验项目,安装专群结合监测设备,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指导群众避险。特别是针对台风“杜苏芮”引发的极端强降雨天气,建立应急避险撤离响应机制,转移群众1.85万人,成功避让地质灾害6起,避免可能造成人员伤亡188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长治市、阳泉市两起成功避险做法被列为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表示,2024年,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坚持系统综合治理,着力厚植美丽山西生态底色。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项目,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加快林草事业发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美丽山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