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潇湘人歌动地诗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4-04-10

  ——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质力量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近年来,湖南省地质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在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民生改善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阳春三月,记者走进三湘大地,亲身感受到了地质工作的新变化、新气象、新作为。

  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雪峰弧项目组人员在观察岩性、测量产状

  寻找宝藏,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谈到近年来湖南省地质找矿的成果,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申志军告诉记者:“截止到2023年底,我省发现各类矿产157种,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124种。在新发现的矿产中,锑、铍、银、钨、锡、锰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三;锂、铟、铼、钽等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五……”

  湖南省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夏陆板两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强烈,经历武陵、雪峰等多个成矿事件,成矿禀赋条件良好,是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湖南省义不容辞地承担了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的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地质找矿工作取得较大突破。据统计,2011-2020年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共投入资金44亿元,在全省圈定找矿异常350处,提交找矿靶区220处,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09处,形成金、锡、锰、锂、铌钽、铅锌、钒、煤等大型矿产资源基地17处,新发现各类矿产146种(含亚种)、矿产地3025处。

  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让湖南这个矿业大省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湖南省审时度势、全面谋划,通过开展基础地质和成矿规律探索,确定了湘南、湘东、湘西、湘中四大成矿带,为地质找矿部署提供了战略性依据。

  湖南省还陆续组建了湖南“金腰带”找金、有色金属增储勘查、锂矿专项调查评价、民生紧缺矿产勘查保供4个工作专班。

  2023年4月,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湖南省地质院联合组建湖南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旨在为加快构建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稳定可靠的原材料。

  2023年6月,湖南省政府同意由省财政厅、地质院、有色产业投资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同设立省级地勘基金,总规模20亿元,用于地质找矿,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023年11月,湖南省桂阳县辉山坪高岭土矿等4个涉锂矿权成功出让,省地勘基金均参与了前期的尽职调查及竞拍工作。

  作为湖南省地质找矿工作的主力军,3年来,湖南省地质院新提交金资源量近60吨,为打造千吨级国家黄金资源基地奠定了储量基础;探获锂矿石量近600万吨,提交钽资源量540吨;在桂阳宝山矿区提交资源量铅32 万吨、锌40万吨、银850吨、铜5万吨、钼2200吨,达到大型规模……

  按照规划,到2025年,湖南省锰、金等矿产保有资源量增长10%以上,锂、萤石等矿产保有资源量增长5%-10%,金、锑、锂、锰、锡等矿产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提供战略性矿产找矿靶区60处,新发现重要矿产地30处。

  对此,湖南省地质队伍充满信心。“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中的殷殷嘱托,切实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齐心协力完成任务。”湖南省地质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蒋年生表示。

  防灾减灾,守护人民安全

  2023年6月30日,保靖县遭遇强降雨,导致阳朝乡猛科村罗家湾组滑坡隐患“复活”,安装在此的监测设备发出红色预警信号。值班人员立即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至安全地带,未造成人员伤亡,成为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

  湖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及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环境基础。

  1.8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居全国第五;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19.1%;地质灾害威胁人口70.95万人……一系列数字,让湖南成为全国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与巨大风险形成对比的是,湖南省在地质灾害防范方面取得的成效:近5年来,年均因地质灾害死亡人数降至10人以下……  

  面对严峻复杂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湖南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命工程”来抓,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坚决将防御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科技支撑引领能力,通过高水平防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累计投入资金71.05亿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5482处,实现了地质灾害因灾死亡率和受威胁人数双下降。

  近年来,为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充分发挥湖南省地灾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作用,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召开全省调度会,建立湖南省自然资源厅领导汛期分片指导市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对强降雨期间的防治工作进行调度和部署,不断强化防范应对和应急处置能力,各部门责任进一步明晰,收到良好效果。2023年1-11月,湖南省地质灾害巡排查处置点数1184个,排全国第三位;科学扎实开展汛期“三查”,提高“人防”水平,全省共派出各类防灾工作组13911批次,安排工作人员34641人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人民群众织起了一张庞大的“安全网”。

  2023年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继续完善信息化监测系统,在临湘市羊楼司镇再次部署开展地质灾害精准转移避险试点,完成地质灾害风险住户的精准分类,并针对不同风险类别,分别借助雨量计、微芯桩、土壤含水率计等设备,实现精准预警,指导住户开展精准转移避险,试点效果获自然资源部地勘司高度肯定。

  如今,湖南省地灾防治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23年完成布设村镇雨量计2000台套,完成1000处(4344台套)普适型设备建设和并网运行,设备平均在线率94.17%(全国平均在线率为93.78%)成功预警或有效预警4起。

  服务民生,塑造“最美地质郎”

  汨罗市桃林寺镇是远近闻名的“红薯之乡”,但就在两年前,这里的红薯与普通红薯没有区别,市场行情不好时,价格低迷,甚至出现滞销的现象,“红薯之乡”的美称名存实亡。

  2020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在此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揭开了这片红色热土富含多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硒、锌等微量元素,让原本平凡无奇的“土特产”远销全国,成为了“抢手货”,这是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长沙中心在公益性地质调查方面,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服务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支撑“湖南省龙山县乌龙山天然富硒土地”获得国家天然富硒土地认证;在湖南岳阳、湘西等地圈定富硒土地249万余亩,联合湖南省地质院向湖南省委、省政府提交《建设洞庭湖区高质量“鱼米之乡”的建议》,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湖南地形复杂,不仅有着湘江、资江、洞庭湖等发达的水系,更有着低山、丘陵、岩溶等缺水干旱地区,区域内多红层及碳酸盐岩型干旱地层,给找水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对于湖南干旱地区找水,更有业内人士把此比喻为“铁板找水”。

  2022年,湖南遭遇61年来最严重的全省性干旱,严重影响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作为湖南省内防灾抗旱找水工作的主力军,湖南省地质院积极主动参与全省防灾抗旱找水打井工作。面对找水天然条件不足的现状,湖南地质人攻坚克难,制定了“地质先行、水文调查、物探定位、钻探出水”的技术方案,攻克了一系列找水难题,硬是在“干旱死角”成功找到了水,有效解决了9万余人、近3万亩农田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截至2022年12月1日,湖南省地质院共实施110个抗旱找水项目,累计实施钻孔275孔37939.36米,成井218口,探得日可采水量65988.59立方米,共解决91784人、29560亩农田和19个村或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2023年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继续组织开展抗旱找水保障民生工程,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共组织安排34个抗旱找水项目。截至目前,已成井41口,提供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10410立方米/天,解决了干旱地区近6万人生活饮用水困难,彰显了公益精准服务民生职能。

  在湖南益阳市桃江县高桥镇罗溪村,绵延竹海、断崖飞瀑、奇山异石、山巅湖泊等自然地理景观,成为了网红新的旅游“打卡地”。可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2021年11月,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组织精干力量,高质量完成野外踏勘、调查评价、报告编制、成果集成、组织申报等工作,为罗溪村申报地质文化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2022年12月,在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和湖南省地质学会的精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罗溪村成功获批第二批全国地质文化村。

  地质工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75年来,潇湘大地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坚守信仰、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奋战在崇山峻岭和茂密丛林之中,与日月同行,与旷野生灵为伴,创造出惊天动地的辉煌,诠释了地质祖国、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湖南地质队伍将依托湖南省丰富的新能源矿产资源禀赋,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主线,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用专业技术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在湖南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贡献地质力量。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