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地质勇士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环境地质调查院高质量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马晓敏 通讯员 柳青 张海杰
这是一支扎根黄土地,勘查找水屡建奇功的队伍;这是一支勇攀新高地,水环领域书写新篇章的队伍;这是一支党建促业务,先行区建设展现新作为的队伍。
六十年砥砺前行,一甲子奋进征程。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环境地质调查院(以下简称“宁夏水环院”)始终秉持地质报国初心,主动融入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全力支撑保障水资源安全、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在生态地质调查、水资源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碳储碳汇等方面积极作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实干担当,黄土地上屡创找水佳绩
宁夏中南部地处干旱带,风大沙多,气候干燥,十年九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
20世纪90年代,宁夏水环地质人带着使命来到这片贫瘠的土地。荒凉的黄土梁峁,简陋的窑洞,都不如牵着毛驴,往返几十里地拉水的孩子们给他们的震撼强烈。要在这里找出水源,还要找出好水,成了第一批到达宁南地区的水环地质人的初衷。自1996年起,原国土资源部先后在宁夏部署开展了“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特别计划”“宁夏南部严重干旱区地下水生命工程”等项目。作为承担单位的宁夏水环院,想在前,走在前,顶风雪,战酷暑,用务实苦干的作风一寸寸丈量,用过硬的专业素质一条条“探脉”,才使得宁南勘查找水结出累累硕果。
在彭阳县草庙乡草庙村,地质人顶着在当时采用全孔下管工艺的风险,在白垩系地层中找水,钻成了深度五百多米的古9号供水井。在抽水试验期间,当地老百姓排长队达十余公里来拉水,这眼井,被当地百姓称作“生命第一井”。在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炭山小学西围墙外,宁夏首个侏罗系探采结合孔成井,解决了炭山乡政府、学校及附近居民生活饮水困难,炭山乡居民从此告别了祖祖辈辈饮用苦咸水的历史,“亘古第一井”成为美谈,但宁夏水环院没有止步于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态移民安置区建设等重大工程提出了水资源保障方面的新要求。地方对水资源的迫切需求,再一次吹响了水环地质人的集结号。“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水文地质调查”等项目相继启动。从清水河畔到沟壑荒滩,从构造找水的深度探索到苦咸水的有效改造,宁夏水环地质人怀揣初心使命,在荆棘和荒芜中寻找“生命之水”,短短几年间,实施水文地质探采结合井260余眼,完成硝河中学、平峰镇王垴村等多处苦咸水改造工程,为解决宁南部分缺水地区和生态移民安置区群众饮水问题铺平了道路。
聚焦资源保障,水环地质人怀揣着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的抱负,勇挑重担、笃行不怠。在人口聚居的城市与乡镇中,实施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勘探项目54个,解决了宁夏90%以上的城镇居民用水问题;在飞速发展建设的经济新区与能源基地,查清家底、勘探资源,为规划建设提供了支撑,为蓝图绘制增添了底色。
逆行出征,地灾防治中贡献力量
环境地质工作是宁夏水环院另一项重要职能。多年来,水环地质人关注矿山恢复治理、助力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屡见成效。
7年以来,宁夏水环院始终驻守宁夏中南部五个县、区,开展常态化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突发地质灾害灾(险)情应急处置等工作。他们顶风冒雨、踏雪前行,累计排查、巡查、复查地质灾害隐患3000余处,处置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灾情、险情近百起。“闻灾而动、逆行出征”,是宁夏水环院的光荣使命与担当。
“有一次,气象部门发布宁南地区暴雨黄色预警,刚刚下班的应急分队成员,又被一道紧急通知召回院里,安排部署、组织人员、整理装备,晚上10点,还在奔赴一线的路途”宁夏水环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当遇到地质灾害时,宁夏水环院这支队伍,义无反顾,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有力减少地质灾害风险贡献了地质力量。
党建引领,新征程中彰显地质风采
“水文涵养宁夏山川,环境优美塞上江南”是宁夏水环院的党建品牌。让党建与业务实现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宁夏水环院立足行业特点,把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作为出发点,把推动水环地质事业发展作为落脚点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面对宁夏地质碳储碳汇这一空白领域,宁夏水环院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集结力量迎难而上,以“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调查、试验与示范”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等项目为抓手,首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适宜性评价,评估了二氧化碳地质利用潜力与封存容量,筛选了优势靶区和远景场地,不断探索适合宁夏特色和需求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路线。一寸寸推进,一方方填补,走出了宁夏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新路径,描绘出宁夏节能降碳的新蓝图,为自治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贡献了地质思路。
栉风沐雨六十余载,一代代水环人牢记使命、信念如磐、接续奋斗,他们怀着满腔热血,背起行装,翻山越岭,沿着前辈的足迹砥砺前行……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