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思想铸魂:高校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4-07-01

  ◎  文新 李晓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文化建设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新征程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体系重要一环,是关系到话语权和自信心的重要工作。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要坚持立德树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繁荣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不断提升学生美育素养、滋养学生心灵、涵育学生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深厚、持久的文化自信。

  再现野外勘查情景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

  五千年来,中华文明迭遭磨难而经久不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文化理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奋发进取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这是中国人民自信的底气。时至今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与人为善、扶贫济困、兴亡有责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并浸润在每个国人心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校既是育人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全过程。

  我们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开展艺术进校园,以及文化展演、中华经典诵读等艺术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通识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传统文化讲座等,聘请非遗传承人、国学大师、人民艺术家走进课堂,设立美育名师工作室,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大学生。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高校还可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透过风俗习惯、节日礼仪感受中华文明数千年来诸子百家、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等文化盛景,感悟民族智慧、厚植文化基因、陶冶文化情操,不断增强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

  用中国革命文化培根铸魂

  近代中国,列强入侵,国家蒙羞,人民蒙难,是马克思主义让中国人民实现觉醒并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创业,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就是新时代中国人自信的底气。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修身自律”等优良革命道德,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革命文化和红色精神培根铸魂,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我国要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为契机开展祭扫烈士墓、重温革命历史等革命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来之不易。要持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通过读书、学习参观、社会实践、形势政策报告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知晓“中国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红色歌曲、革命舞台剧、演讲、绘画、网络作品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力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伟大的实践孕育出文化主体性自信,国人的文化自信大大提升。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而价值观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理应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汇聚强国的磅礴伟力。

  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在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做好思想引导、价值倡导和行为指导。广泛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选树师生典型,开展先进事迹宣讲报告,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追求卓越、永攀科技高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养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宽厚正直的新时代大学生。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彰显青春风采。

  用特色大学文化启智润心

  大学是先进思想、知识技术和大师的聚集地。大学在办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例如,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代表的大学文化滋养了一代代青年学子,成为他们的终身财富。大学文化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方面面,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高校要加强文化建设,建设“有品德、有品质、有品位的”的大学,让学生在校园里实现更好的发展。高校要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要全面梳理自身办学历史,总结学校育人育才、服务国家的经验做法,提炼本校独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血脉,凝聚师生共识,将校训、校徽、校歌打造为学校文化标识,深刻烙进学生心里。建设一批雕塑、石刻、文化长廊等文化景观,展示大师风采,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大力开展校史校情和爱校荣校教育,传承大学精神。

  高校要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润物无声的校风。要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涵养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学风。努力建设生态宜居、风景优美的校园环境,建设书香校园、最美校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大学静心学习,在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书声琅琅中构筑多彩、丰盈、积极的精神世界。以师生为中心打造高校文化精品,以广大人民劳动奋斗故事为原型,创造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舞蹈、话剧、绘画作品,不断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要让普通师生走上台前,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涵养美的品味,从文化之美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汲取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