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4-07-15

  ——中国地质调查局北方防沙带中段生态修复综合调查工程综述

  ◎  周文辉

  北方防沙带中段是我国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核心区、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攻坚区。为推进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北方防沙带中段生态修复综合调查工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牵头,在多家兄弟单位的密切配合下,这一工程积极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目前,北方防沙带中段生态环境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国土空间保护修复“绿色布局”初步形成,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持续巩固。

  野外采样

  解决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

  2023年,北方防沙带中段生态修复综合调查工程项目组在阴山北麓荒漠草原、十大孔兑等地区开展1∶25万生态地质调查,查明了典型区生态地质条件,识别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矿山生态损毁等突出生态问题,分析形成机理,预测发展趋势。

  工程所属各项目组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生态地质条件与生态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内在关系,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出了草原、沙漠、农田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议,初步总结出基于自然的科学生态修复模式。

  工程项目组在黄河中游北方丘陵区典型流域县(市)探索开展了基于生态地质条件的生态地质脆弱性评价,构建了“自然立地条件-主导生态功能-生态胁迫问题”生态修复等级分区框架,划分出4个生态修复一级分区、15个生态修复二级分区及36个生态修复三级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初步建立了滦河流域典型生态地质区生态-地质作用模式,研究植被-土壤养分-水文条件耦合模型,分析区域尺度岩石-土壤-植被多因素间的响应关系,揭示不同区域生态景观特征与地质背景条件的内在关系,初步提出矿山生态修复和水生态修复建议;开展了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成因研究,剖析了2000年-2022年间沙地面积动态变化情况,初步提出生态修复治理措施与建议。

  此外,项目组还初步划分阴山北麓荒漠草原、沁河流域等地区生态地质单元,建立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生态地质单元典型生态地质图谱;查清五台县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赋存分布和变化规律,初步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查明了影响西安城市群周边人群健康的地质环境因素,评价了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

  科研成果高质量转化

  自工程开展以来,各参加单位全力保障地质调查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地质调查“国家队”作用发挥明显。项目组编制的《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态地质问题分析报告》有效服务荒漠化治理;编制的《陕西省眉县槐芽镇稻渔种养适宜性调查评价报告》助力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编制的《露天采坑陡边坡生态修复对策建议》《采石场边坡治理与植被重建方案》支撑地方政府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利用探采结合工程,在山西省五台县东龙泉村和东山底村分别打出优质水井,有效缓解了当地百姓缺水困难,切实做好抗旱保水保民生工作。

  工程下属西安城市群周边健康地质调查试点项目依托调查成果,联合宝鸡市眉县人民政府深入挖掘汤峪镇地质文化资源,科学制定了“地质+生态康养”的开发模式,对汤峪镇及周边地区特色地质资源、自然条件及社会人文资源等情况进行综合调查评价,支撑汤峪镇获评地质文化村(镇),推动形成了“旅游+康养+研学+特色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服务产业,助力眉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地质力量。

  各项目组还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各项目组结合“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等与驻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矿山企业、高校等联合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多次,制作了保护环境、地质灾害防治与避险、防灾减灾等相关内容科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册2600余份,向广大群众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方法升级

  工程下属阴山北麓西段乌拉特后旗生态修复综合调查项目通过分析植被生长立地条件与降雨量等因素,确定了植被群落组合特征,并根据调查结果,总结了调查区4种类型的立地条件,初步构建了阴山北麓西段典型地区植被群落立地模型;项目组成员通过选择乌拉特后旗阿日珠斯朗沙漠生态区和善岱庙高平原草地生态单元2个不同生态区,研究分析不同生态区、地貌类型、植被种类、岩石组合、地表覆盖、包气带水之间的耦合关系,以生态地质剖面的形式初步建立了乌拉特后旗阿日珠斯朗沙漠区和善岱庙戈壁区植被群落立地模型。

  滦河流域中上游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初步提出浅山区典型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分阶段分区域实施以建立不同开发功能的整治模式;探索建立滦河流域“地表调查+浅钻+高密度扫面+微动定位”尾矿库生态修复调查方法组合,掌握尾矿库生态系统下植被与尾矿砂的耦合关系,有效服务尾矿库恢复治理。黄河中游沁河流域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构建黄河中游沁河流域“自然立地条件-主导生态功能-生态胁迫问题”生态修复分区框架,为流域生态修复实践提供参考,并为北方黄土山地丘陵区生态修复分区提供理论借鉴。

  厚植生态底色,擘画壮美画卷。下一步,项目组将着力构建“多廊多点”的生态修复新格局,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识别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矿山生态损毁等突出生态问题,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的国土空间进行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全力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