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石:中国传统赏石的“原石”
◎ 范垦程
如果说有种石头只属于文人雅士,那就是文人石。文人石,即文人雅士置放于书斋案头案几的小石头,通常被归入供石一类,文人石与供石有所区别,如在体量、形制、陈放地点以及有无托座等方面。文人石虽然也含“供”之意味,但本质上是一种书斋摆件、文房雅玩。
山河之固 (戈壁石)
文人石的历史
文人石具有以下鲜明特征:大小咫尺之间,有的甚至一拳盈握,俗称“拳石”,“小而奇巧者”适合案头几架摆放,甚至随身携带;石种多为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灵璧磬石尤其多;形态以抽象奇巧类或山形类为主,质地温润、肤色纯净;底部平整,不借助任何物体可自然放平。
文人石的历史显然要比“标准型”供石早些。它脱胎于中国古典园林,始于先秦皇家宫殿,大约从初唐开始,一大批文人雅士经由科举制度进入仕途,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理想得到了实现,他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南宋时期,一批有着自然山水情结的文人雅士所营造的“文人园林”渐渐兴起,在园林赏石艺术的推动下,一些仪态万千、清奇朴拙的石头也进入了文人雅士的视野。他们纷纷采集搜求,将它请进书斋,掇石于几案,日日把玩、品味、盘养。到宋代,文人石作为文房供设的风气已相当普遍,文人雅士成为赏玩雅石的重要群体。
文人石的特点
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许多名石,其实都是文人石,如陆游所记述的“大柱峰”“峨眉石”;苏轼所描写的“雪浪石”“壶中九华”;赵孟頫所藏的“太秀华”“苍剑山”等。南唐李后主的旧物灵璧石“海岳庵砚山”,亦是一方精彩的文人石。
石头从山野移至园林,又从园林进入书斋文房,成为文人雅士把玩、欣赏之物,这便是文人石走过的路。当然,这与当时文人寄情山水诗词、写意山水画的发展达到一定成熟期有关系。在文人石的影响下,中小型赏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紧接着开始流行为赏石配制各式木座,“供石”的意味更加突显。
书斋一向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书斋的“斋”本义是“斋戒”,蕴含古代礼制中的祭祀和修身养性之意。将书房称为书斋,寄托的正是文人雅士一种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的理想境界。书斋对于文人雅士来说,不仅是读书居住之室、吟诗赏画之处、品茶会客之地,更是追求仕途的起点、寻找自我的归途。“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小小一块灵石之所以能登堂入室,成为书斋妙物之一,是因为它为书斋增添了娴静、清雅、古趣的文化氛围,映衬了文人雅士自身的修养、品格、志气,同时也能使自己暂且躲避市井之喧嚣、官场之昏暗,过一把“山野隐士”的瘾。正如曹雪芹所感叹的:“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坠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文人石的寓意
文人石姿态自然,质朴无华,清高脱俗、意趣高远,深藏着大千世界。它虽不能言、不会思想,却让人思接千古,迁想妙得,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文人雅士“与石神交”,寄寓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文人石有一种独特的文人气息,其老、纯、坚、恒等特征所隐喻的高洁、沉稳、厚重、恒久等品性,与文人雅士的秉性极为相似,或者说,就是他们毕生所追求的思想境界、人生目标。
只有浑璞未凿、天然生就、自然造化的石头,才能真正启示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去顺应自然、体味生命,文人石即是这样的石头。有人说,美石只有配以器座,才能突出其高贵之躯,才能荣登大雅之堂,也许未必。美石本身就是天然艺术品,无须任何人为加工。
文人石的出现,是因为它符合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赏石行为在古代属于精英文化范畴,只有文人雅士阶层才赏玩石头,把赏石艺术作为谈论的话题。
观照今日,古人传承至今的文人石早已星散云落,所剩无几,文人石的概念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代玩石人取而代之的是沉湎于石头形制之美,追逐石头之外的东西,以致赏石朝着造型格式化、技法工艺化与功能装饰化的方向发展,丢失了文人石所特有的雅趣意味。
概而言之,文人石从古代的“文人独赏”到当代的雅俗共赏,揭开了全民赏石审美活动的序幕。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