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以此青绿护山河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4-07-24

  ——黄陵矿业双龙煤业治理煤矸石小记

  ◎  首席记者 王琼杰 通讯员 穆海宏

  从黑到绿,从废到益。在4年多的时间里,黄陵矿业双龙煤业两座矸石山蜕变成了两个山清水秀的花园。至此,这座有着30多年历史的矿山华丽转身,一跃成为矸山治理的标杆企业。

  “要是我不说,谁会知道这原本是一座荒草疯长、乱石遍地的矸石山。”傍晚时分,正在该矿生态农业苑中散步的老职工慕彦忠自豪地说。

  要治必治“根”

  时间回到2020年深秋。面对着占地面积达13亩的一号矸石山,该矿经理仲照海陷入了沉思,眼前的景象一片萧瑟,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矿山格格不入。几十年来,从井下运至地面的煤矸石被堆积在这里,不仅成为矿区的一块“心病”,也是广大职工走路都要绕开的“禁地”。

  矸石山改造,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可面对眼前的这座“火焰山”,又该从何入手,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此,该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一边派人到全国各地矸山治理成功企业“取经”,一边邀请专家进矿“送宝”。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一个科学成熟的治理方案在该矿落地生根。

  “要治就要大胆地治,从根子上治,确保达到一次治理、永久恢复的目的。”该矿地测部职工高杬是矸石山治理的参与者之一。

  坚持因地制宜为原则,科学可行为策略,以树立标杆为目的,从此便向山而行,出动大型机械设备对堆积的煤矸石进行深挖后逐层覆土填埋,从根子上消除了煤矸石堆积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他们又根据矸石山所在的位置,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最大程度达到与周边山里融为一体,实行区域管理种植,确保一年四季绿色相伴。

  时间是最为忠诚的见证者。经过一年多的彻底治理,往日的矸石山摇身一变,成为子午岭山林的一部分,10个分区花园内,绿树成荫,蝶舞鱼跃,广大职工身临其中,或是放松身心,或是运动健身,尽情享受着“蜕变”带来的切身“红利”。

  在成果面前,需要更多地冷静思考。面对占地面积更大、填埋矸石方量最大的二号矸石山,该矿并未停下脚步,奋力向治理二号矸石发起了新的挑战,先后修筑护坡4000多平方米,盘山路2000多米,种植绿植5000余株,建成容量约为300立方米高位的水池一座,让昔日无人涉足的“黑山沟”成为矿区绿色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要治更要受益

  许多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之所以会出现“一年青、两年黄、三年死光光”状况,关键是这些项目自身缺乏“造血”功能,没有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不仅要治理好矸山,还要从治理后的矸山上要效益,大胆迈出稳稳的一步,开启多元发展的新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提升治理成果。”仲照海说。

  在治理成功的基础上,该矿以超前的目光和过人的魄力,在一号矸石山建成蔬菜大棚两座和井巷菌类种植基地一个,一年四季种植西红柿、青椒、西葫芦、蘑菇等新鲜蔬菜,以此来满足职工餐厅的蔬菜供应。仅此一项,每年就节约成本40余万元,切切实实实现了从“治”到“益”的跨越。在此基础上,该矿持续发力,结合矿区所处的环境位置、气候条件等优势,先后又规划出林下菌种植、鱼类养殖、水蜜桃和樱桃及山楂种植等项目,在满足企业发展本身的需求之外,努力向周边群众辐射,以成功的经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大手牵小手、共走幸福路的目标。

  “谁会想到,一座煤矿,竟然成了一个旅游风景区。”说起该矿的3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建设,工作了30多年的老职工柳西安由衷感叹道。

  以治理后的两座矸石山为基础,该矿先后建成了长约3公里的林中步道、热带植物馆、现代化农业采摘、矿井发展史回顾浮雕,并结合矿井智能化采煤观摩,经过一年多的践行付出,双龙矿山公园最终顺利通过延安市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审,成为一座职工引以为豪,来客畅游放松的旅游胜地。

  “智治”方能固本

  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好煤矸石,必须以“智”求“治”,从源头抓起,减少煤矸石的排放量。

  “以‘智’求‘治’,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守护青山绿水的根本。随着智能化的全面实现,我们对煤矸石从地面后期治理转移到井下现场处理,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从根上杜绝了矸石升井。”该矿党委书记任向阳介绍道。

  自2016年开启智能化矿井建设以来,该矿积极探索,全力推进,将智能化发展与守护青山绿水进行深度融合。在2022年前,该矿根据矿井生产实际,率先对生产系统进行了重新布局规划,引进了智能化抛矸机等先进装备,组建了专业作业队伍,紧密结合生产计划,井下采煤现场的煤矸石通过智能化运输设备被顺利送到煤矸石填充巷,在经过专业破碎后进行现场抛矸压实填埋处理,确保一块矸石不升井。截至今年6月底,该矿累计充填煤矸石60500立方米,使过去无处堆放的煤矸石,从此再也不会出现在矿山地面。

  更重要的是,该矿在实现矸石不升井、采煤不出矸的同时,对煤质保障同样也起到巨大作用,煤炭售价一直趋于同行业高位,而且还节约了煤矸石运往地面的运输成本,真正从矸石治理中达到“一箭三雕”的目标,让煤矸石从源头上得到了有效处理,切断了煤矸石升井对环境治理带来影响的“根”。

  4年多的时间里,该矿矸石山由黑变绿、由绿生金,以及采煤不出矸的生动实践,刻画着一代双龙人超前的眼光、精准的施策和滴滴汗水的认真浇灌。

  “永久性守护好青山绿水,是我们这一代矿山人必须肩负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双龙煤业人应尽的责任,只有山长青,水常绿,才能够让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走得更有劲。”仲照海坚定地说。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