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展的一员“锰”将
——汇元锰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纪实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通讯员 梁笑
从濒临破产,到起死回生,再到成为当地的标杆企业……南方锰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子公司广西汇元锰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汇元锰业”)涅槃式的发展,令人称道。
目前,汇元锰业的电解二氧化锰总产能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的33%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企业和行业的领导者,全世界每生产4颗电池,就有1颗的正极材料来自这里。
缘起:当时只道是寻常
多年来,汇元锰业坚持科技强企、创新创业,持续在绿色可持续发展和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研发攻关,不断提升企业产能和效率,优化产品的质量指标,提高整体竞争力、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3年汇元锰业立项建设之初,曾配套建设了一个热电厂,发电自用之余,同时生产蒸汽供生产线使用。2006年12月建成投产后,由于生产始终不能达产达标,热电厂一直处于“大马拉小车”的状态,发电余热常年超出整个公司生产所需的蒸汽,造成浪费。同时,受2008年金融危机及市场行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汇元锰业投产后不但连年巨亏,而且自身缺乏造血功能,到2012年底时严重资不抵债,几度濒临破产。
穷则思变。生产经营的困境,迫使汇元锰业必须解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销倒挂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热电厂长期“大马拉小车”造成的能源成本浪费。彼时,一路之隔的来宾电厂同样面临生产上的困境:煤价连续多年持续上涨,而电厂发电上网价不变,发电利润微薄;上网电量随季节有相应限额,电厂无法满负荷发电,拉高了折旧成本、人力成本和维护成本……
双方都有需求,于是一拍即合。自2012年冬起,汇元锰业关停了自备热电厂,从来宾电厂接入发电余热蒸汽,通过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按需使用蒸汽。自此,汇元锰业厂区高耸的烟囱再也不冒一丝一缕烟气,每年减少用煤量20000多吨。多方共赢的合作,让汇元锰业实现了节能降耗、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电厂以此为契机,在桂中率先推行了热电联产的模式,变余热为宝、增收创效。
发展:新技术即竞争力
通过蒸汽用能改造,汇元锰业看到了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电机等新型设备在生产上的优势。从那时起,汇元锰业坚定地走绿色发展道路。
彼时的汇元锰业在生产经营上仍面临许多困难。汇元锰业自身没有矿产资源,只能依赖从市场采购,导致生产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能耗居高不下,成本不受控,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对此,汇元锰业千方百计挤出资金发展新技术。首先是利用市场上成熟的电机、电泵产品,逐步淘汰厂内能耗高、不匹配和难以实现自动化改造的旧电机、旧式泵,逐步实现电机、电泵等设备的远程化操作。其次,学习同类企业的先进做法,自行采购设备,对生产线全流程的管道系统、输送系统进行改造,逐步实现设备节能化升级,并根据生产工艺的特性和企业自身的特点,从头开始自行研发设计,对全系统实施保温技改工程,确保用于电解的溶液在制液、澄清、储存、输送、电解等流程中,尽可能地减少热量损耗,推动全流程的低碳化运行。
同时,该公司还广泛收集研究市场上各类锰矿矿源情况,寻求最优原料供应和保障,通过反复试验攻关,不断优化工艺技术,使此前在二氧化锰行业内被称为“无法利用”的加蓬矿成了宝,实现企业生产用矿的可持续。
通过利用市场现有技术以及自主研发,汇元锰业连续几年在远程化、节能化、低碳化、自动化和可持续等多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逐步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迈开了脚步,2021年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解二氧化锰生产企业。
然而,汇元锰业并不满足于此。
攻坚: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我国电解二氧化锰生产在工艺技术、产品质量与规模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生产智能化水平与国外还有差距,汇元锰业决心在行业内打造智能化发展的新样板。
为此,该公司积极引进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人才;搭建遍布公司的视频监控系统,使生产全流程实现远程监控控制;对全流程的设备设施重新规划,逐步实施设备设施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打造坚实的基础条件;在现有基础上量身打造匹配公司生产及发展需求的控制系统,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应用和优化。同时,该公司还将控制系统与协同、管理软件等进行有效连通,实现生产装备、生产工艺、生产管理及后勤服务等全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显著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汇元锰业多年来的高质量发展,在智能化方面的投入和成果,得到了高度认可,汇元锰业由此成为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杆,于2021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智能工厂示范企业的称号,2023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未来,汇元锰业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持续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评论
已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