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天斗地找矿忙
战天斗地找矿忙
——记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中心工程勘查团队
◎ 付宪军 白超琨 孔春雨 谢凯奇
在零下20℃的北疆大地,一群坚毅的地质人身着厚重棉衣,小脸冻得像个“红苹果”,但他们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只为探寻地下宝藏。他们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程勘查团队(以下简称“工程勘查团队”)。
风餐露宿战苍穹
钻场如同战场,号令堪比军令。钻探工作一经展开,队员们便置身于寒冷与炎热的轮番夹击之中,从春暖还寒到烈日炎炎,从秋风萧瑟到北风呼啸,黝黑粗糙的皮肤完成了峥嵘岁月的审阅,憨厚的微笑是对风霜雨雪的坦然。
晨曦微露之际,钻场又迎来了新一天的交接班时间。钻探队员们身着厚重的防寒服,动作因衣物的臃肿而略显迟缓,机长蒲先渤对一名身材健壮的队员调侃道:“你这衣服包裹得像只笨拙的北极熊。”班员回应道:“别小瞧俺,俺是灵活的、会打钻的‘熊二’。”说罢,他们便投入到有条不紊的工作中。
当夜幕降临,黑暗笼罩大地,钻探现场却依然灯火通明。在这寒冷的环境下,机器仿佛被施了魔法,变得异常“执拗”,常常拒绝启动。队员们只能手持喷灯,如同对待一位倔强的老友,耐心地为每个部件解冻、预热。队员们全神贯注地盯着钻探设备的运行,不敢有丝毫懈怠。寒夜中的坚守与执着,诠释着他们对钻探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精准钻进绘大地
严谨细致的工作是支撑找矿的基础。每一位成员都深知,毫厘之差可能导致千里之谬,他们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钻进、取心、丈量、记录,每一项工作都要反复核验,确保数据准确无误。无论是供水量的改变,还是不易察觉的地层变化,都逃不过他们敏锐的双眼。
在地表浅层往往会遭遇脆弱地层的偷袭,塌孔夹钻的危险瞬间降临,不返水的现象也接踵而至;当钻头深入至地下深处时,岩层变得愈发坚硬,犹如钢铁壁垒,钻头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钻机剧烈的颤抖和尖锐刺耳的噪音,仿佛是大地在故意隐藏内心深处的“秘密”。面对如此棘手的状况,机长刘凤双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带领队员们迅速调整钻探参数,穿越层层险阻,完成了廊坊中心首个千米油气调查井。
就是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临危不惧,遇到突发情况时,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化解危机,守护着钻探施工的顺利进行。刘凤双笑着说:“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家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慌张。”
胸怀大志创宏业
这是一支怀揣着宏伟壮志的工程勘查团队,他们始终把“为国找矿、为民造福、为党增辉”扛在肩上。2024年,该团队承担着9个项目近30000米的钻探任务,分布在7个省15个工作区。面对艰巨的任务,工程勘查室党总支书记曹鲁刚第一个站了出来,目光坚定地说:“中心党委,把这么光荣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要坚决完成年度任务。”
在辽宁省盖州市大东沟金矿勘查钻探施工项目中,高级工程师杜利猛带领4个机台精诚团结、聚力攻坚,在控斜和效率上取得突破,在10余家单位近30个机台中日均进尺名列前茅,积攒了宝贵的钻探经验,为该项目钻探工作提供了参照样板和技术支撑。
战天斗地只为找矿突破,这是地质人的责任与使命。项目负责人尹飞经常对年轻技术人员说:“钻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每一次钻探的深入,都可能为国家资源战略储备带来新的希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在地质钻探道路上负重前行,实现‘找大矿、找好矿、找急需的矿’的目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以大地为床,以苍穹为被,他们是当之无愧、战天斗地的找矿尖兵,是新时代地质文化的践行者。以钻探为舞台,以汗水为笔墨,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