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换羽新生,硬本领交出优秀答卷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1-23

  换羽新生,硬本领交出优秀答卷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篇

  ◎  刘文举 赵恩全 李楠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与巴彦淖尔市自然资源局举行地质调查成果移交仪式,对“黄河流域巴彦淖尔地区地表基质层调查项目”成果资料进行正式移交。该成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黄河流域巴彦淖尔段的地表地质层结构,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及所属13个专业地质调查中心发挥地质调查方法优势、支撑土地利用与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他们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逐步成为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技术力量。

  执行全国森林资源调查专项任务

  在转型发展坐标系中重新找准定位

  担当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新使命

  黑土地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礼物,素有“谷物仓库”之称。2021年3月,自然资源部启动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工作。作为我国首个以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命名的队伍,探索地表基质这一全新领域的光荣使命落到了指挥中心肩上。在自然资源部统一组织下,指挥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在东北辽河平原梨树地区、三江平原宝清地区、松嫩平原海伦地区、大安市盐碱地地区开展试点。

  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是一项原创性基础调查工作,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更没有成形规范可遵循。此项任务,指挥中心党委高度重视、主动谋划,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牵头组建我国首个地表基质调查团队。5家单位15个项目组先后奔赴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开展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任务,目标是在2年内完成东北典型黑土区83个重点县(市、区、旗)、41.17万平方千米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任务。

  任务伊始,指挥中心组织专门人员编写《指挥中心2022~2024年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组织实施、技术要求、质量控制等内容;组织调查人员综合分析历史资料,以国土“三调”数据成果为基础,经过调查区野外踏勘后,统一制作形成工作底图,分区、分类、分层次部署各类调查工作;为统一各项目调查标准,编写了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技术规程,要求野外各项调查严格按照规程实施。

  不惧困难,迎难而上。廊坊中心技术人员鲁敏是我国第一个地表基质调查试点项目负责人,4年来,他带领项目组先后走访高校院所30余所,组织召开各类研讨会80余次,研讨交流的专家多达200余人次,编制的地表基质调查技术要求先后推倒修编30余次,最终通过验收,为建立地表基质调查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全员努力,他们系统查明了83个县、41.17万平方千米调查区内地表基质层物质组成、空间结构、理化性质等数据,识别出“破皮砾”等3类黑土退化问题,建立了工作区“土地利用-黑土资源-地表基质”立体档案,为东北黑土区国土空间规划、黑土耕地保护利用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4年来,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成果丰硕,创新构建了地表基质理论框架,界定了地表基质层调查研究深度范围,提出了地表基质层调查研究指标体系,构建形成地表基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成功申请3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廊坊中心地表基质团队被评为2022年度“十四五”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劳动和技能竞赛“先进集体”,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获2022年度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2023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

  打造地表基质领先赛道

  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由指挥中心主办的全国地表基质调查评价交流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来自全国200余名专家共赴学术盛宴,为提升地表基质调查评价成果质量、推进全国地表基质调查任务顺利实施建言献策。

  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部分,地表基质是支撑和孕育耕地、森林、草原、湿地、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基础物质,直接影响着土壤和植被生态的空间格局;地表基质层是连接地下资源层和地表覆盖层的纽带,是地球多圈层交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全面开展地表基质调查,是一项开创性的基础性、公益性的调查工作,旨在摸清地表基质的类型、利用现状、影响因素、理化性质及地质景观属性等,为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双碳”目标实现等提供数据支撑。

  据了解,自2021年承担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工作以来,指挥中心抢抓机遇、深入谋划,积极开辟地表基质调查新赛道。在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基础上,相继在南方红壤区、宁波海陆过渡带、西北黄土区等地区开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试点工作,在总体谋划、标准研制、成果产出与服务宣传等方面形成了示范引领。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调查人员正在开展地表基质剖面调查。他们找到分层较为完整的天然斜坡确定为采样点后,就拿起锹、镐开始修整剖面,并按照调查规范确定不同地表基质层界线。随后,调查人员开始记录不同基质层的物理、生物等特征,剥去表层、刻录槽样,再用工具取样,完成调查点采样工作。

  自2022年以来,长沙中心在南平地区开展地表基质调查面积4800平方千米,采集分析各类样品1778件,基本查明武夷山市及建阳区地表基质平面及垂向特征,建立南方红土区地表基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完成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地表基质适宜性评价,有效支撑当地地表基质开发利用,促进当地茶产业发展和耕地保护。

  捷报频传。2024年9月,新版数字地表基质调查系统成功上线,功能覆盖地表基质调查工作中野外数据采集-内业处理-图件编制-数据建库全流程,极大提升了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效率。同时,由廊坊中心牵头编写的系统介绍地表基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的首部著作——《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方法》正式印刷出版。本著作深入揭示了地表基质的空间分布规律、理化性质特征,并创新性地探索了成果展示形式及应用服务模式,对于推动地表基质调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2024年基于多个地表基质调查和科研项目实践,指挥中心研究建立了地表基质的科学内涵与理论框架,形成了对地表基质的基本认识,为我国开展地表基质调查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相关成果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EI论文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7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14项,获省部级科普微视频奖7项;提出支撑科学绿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等对策建议35份;培养省部级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5人,形成地表基质调查研究团队14个。

  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努力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在指挥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2022年,自然资源部明确指挥中心承担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国家级外业核查任务,2023年起全链条承担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国家级核查任务,开始承担日常变更初核、遥感质检、地类前置预抽检、承诺耕地图斑、耕地未耕图斑及林草湿地类图斑等内业核查任务。

  2023年,按照自然资源部总体工作部署,指挥中心率先启动全国湖泊资源调查,以大于1平方千米自然湖泊为调查对象,以获取湖泊水储存量为核心目标,查明我国自然湖泊水资源家底情况。

  2024年,根据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在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内外业核查的基础上,指挥中心承担火电场、核电站、油田基地等国家重大能源设施监测工作,为自然资源管理、综合评估提供服务,支撑服务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

  …… ……

  事实证明,这是一支敢打能赢、值得信赖的过硬队伍。

  从天山到阿勒泰山,从昆仑山到帕米尔高原,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人员跋山涉水,走遍新疆每一个角落。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一处陡峻山峰的坡底,廊坊中心核查人员正在调试无人机与国土调查云APP连接,积极探索“无人机+国土调查云”模式开展外业核查工作,实现对人力难以到达和较大图斑影像的全面采集。在湘西崇山峻岭间,长沙中心核查队员背着设备,沿着蜿蜒山路前行;在赣南稻田里,他们顶着烈日,仔细核对每一块耕地边界;在浙东海岸线上,他们迎着海风,记录下每片滩涂的变化;在闽西丘陵地带,他们核实每一处建设用地现状……3年多来,指挥中心队伍每年完成全国31省(区、市)310余个区县近15000个图斑核查任务,系统掌握了地方国土变更调查的质量情况,对地方调查部门形成了有效监督,保证国土“三调”成果及时更新、数据真实、质量可靠,使自然资源调查本底数据更精准,有效支撑耕地红线守护。

  在湖南省东北部的东洞庭湖,长沙中心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综合调查项目组成员正进行深层沉积柱样品采集,以大型渡船为操作平台,架设样品采集系统,严格控制样点间距,选择水流较为平缓、冲刷作用较弱的地方采集湖底沉积柱样品。在祖国另一端、“世界屋脊”,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中心首次针对青藏高原湖区湖泊的调查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面对高原缺氧、寒冷气候,他们凭借精湛技术,屡获佳绩。指挥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道:“当前,我们已完成全国湖泊水下地形调查近1.5万平方千米,基本查明我国自然湖泊家底,初步搭建全国湖泊调查数据库,为水资源管理与确权登记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走进长沙中心大数据机房,自然资源监测项目技术人员正根据最新遥感影像、变更调查数据库、数字地图等资料进行遥感解译。同时,一线技术人员正同步开展外业实地验证工作,与当地主管部门通力协作,完善成果数据集相关属性。在云贵高原,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收集任务区能源设施名录,运用最新遥感影像、数字地图等资料,确定能源设施具体位置、范围,补充完善监测要素,形成监测成果数据集。开展此项任务一年来,指挥中心掌握了相关火电厂、核电站及油气田基地等范围、分布情况,形成了首套全国能源设施监测数据库,成效显著。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脚步从未停歇。2024年,他们持续拓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初步构建南方丘陵山地生态修复综合调查技术体系,助力南疆土地盐渍化治理,建成长春市北湖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组织10名驻守专家和39名机动防御专家常态化参与9省(区)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响应支撑工作 ……

  时代浪潮奔腾向前,责任使命催人奋进。未来,指挥中心将不断深化自然资源调查研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作出贡献,绘就一幅更加美丽、更加和谐的生态画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