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大家谈 | 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突破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2-13

  ◎  谢  兵

  习近平总书记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的重要贺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地质科技人员自信自强和使命担当的充分肯定,和对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关心厚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综合利用所”)将坚持把学习贯彻重要贺信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紧密结合起来,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政治引领,坚决贯彻落实重要贺信精神。一是通过政治领航、科学分工、民主集中,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二是通过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梦想”号精神,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三是发挥排头兵作用,全面落实局党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高质量完成。

  明确业务定位与目标任务,坚决履行地质找矿“国家队”职责使命。坚持 “以稀土为核心、稀有稀散及大宗紧缺矿产为重点的资源集约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全力支撑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探索构建“战略规划研究-地质矿产调查-综合勘查评价-绿色智能采选-高质材料研发-现代产品应用-生态环保循环”的全生命周期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综合开发利用业务体系,确立“以成果转化与产业效益为引领,提升科技创新与信息化驱动水平,夯实人才团队与条件保障能力,强化管理治理体系、党建廉政与思想文化建设,努力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新型矿产资源利用综合研发机构”的发展目标。

  前瞻性布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矿产利用产业体系的持续技术创新。聚焦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实施一批标志性攻关任务,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以技术突破培育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经济增长点。

  构建链条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较优势学科,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力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促进大型能源资源基地建设为主线,评价筛选一批有潜力的矿山,加大绿色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攻关与示范应用推广,促进低品位、共伴生、难选冶矿产综合利用技术突破,盘活一批低品位、难选冶矿产资源,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提升国家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水平。

  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聚焦成都综合利用所事业“三步走”“三级跳”发展需要,以“依法、民主、科学的决策体系,系统、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全领域、全流程、信息化的支撑体系”为主要内容,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确保制度清晰规范、流程公开透明、权责科学明确、运转顺畅高效。

  构建一体化装备管理体系,实现全链条规范化管理。着眼实现各环节规范化管理,构建一体化、精细化、动态化装备管理体系,实现各环节系统化,把资金花在刀刃上,发挥装备的最大能效。

  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完善现有5个省部、局级科技平台运行管理,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和工作范围,以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做实平台建设运行,严格落实“1+3+3”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体系。同时,凝练科技优势,找准工作定位,建立科技项目库,组织优势力量,参与科技部“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区域联合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加强与四川、贵州、新疆、云南等重点省份科技主管部门的联系,参与地方重点专项等不同层面的科技项目。

  全方位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强化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智力支撑。深入实施好创新人才工程,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围绕营造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突出人才与平台、项目、资金一体化配置,制定落实好招才引智的创新人才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创新人才找到最需要的资源要素、享受最优质的创业服务,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党委副书记]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