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里的地学故事 | 水滴石穿
◎ 陈 江
在《上书谏吴王》里,西汉人枚乘说了一句极富哲理的话,“泰山之霤穿石,殚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霤”,指的是从高处滴下的水。宋朝罗大经在小说《鹤林玉露》里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说一个库吏因偷钱被查获,却认为“一钱何足道”,而心存不服;而县令认为,“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能予以姑息,因而对库吏进行了严厉处罚。上述两段文言文翻译过来,就是说绳子锯磨的力量虽然纤弱,但天长日久也能把木头锯断;一滴水的力量虽然很小,但日子长了也能把石头滴穿。这便是成语“水滴石穿”的出处,比喻只要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可以达成不可思议的结果。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水滴石穿的现象。用地质学原理解释,水滴石穿主要说明了流水的侵蚀作用。这一过程包括物理侵蚀和化学侵蚀两个方面。物理侵蚀,是指水滴落下时的冲击力,将岩石表面的物质剥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滴一磨,岩石不断剥落,最终导致石头被穿透。化学侵蚀,则是由于水可以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上述作用,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中得到了有力印证。在石灰岩地区,细弱的水流和细小的水滴,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冲刷和滴落,最终穿透和溶蚀坚硬的石头,塑造出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奇观。
古往今来,人们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对水滴石穿现象及其蕴含的人生哲理有着许多深刻的认识,留下了无数的“苦心人终不负”“坚持就是胜利”的极富哲理的格言警句。荀况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李斯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贝多芬说:“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他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爱迪生说:“人们最大的弱点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的重来一次。”毛泽东也有形象精辟的表述,“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千万石焉。学习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成功是一场持久战。耐心和毅力,就是完赛的前提和成功的保证。努力就像水滴一样,每一次滴落都是对目标的一次靠近,每一天的坚持都是对未来的一次铺垫。人前显贵、人后受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它属于那些能够持之以恒、肯下笨功夫的人。人生的道路很长,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有些困难和挑战就象不可穿透的石头。然而,只要保持水滴般的坚韧和毅力,认准方向、专注专一,持续攻坚、不懈努力,再苦再难也不要轻易放弃,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