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理上说清楚 在实践上可操作
从学理上说清楚 在实践上可操作
——《地矿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作谈
◎ 赵腊平
我的新书《地矿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近日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在书中,我将多年来对地质文化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收录文章30篇,共50余万字。这本书立足理论与实践结合,旨在为地矿文化建设提供系统性参考。
众所周知,地质工作兼具高智力与高风险特质,从陆地勘查拓展至海洋、深空、生态等领域,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我国地质事业历经百年,先驱者于国难中奠基近代地质学,以矿产开发救国图强;新中国成立后,地矿人以“开发矿业”为使命,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业绩。
支撑着一代代地质人前行的精神力量,正是地质文化。这一文化体系包含“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李四光精神、青藏精神等,这些精神凝聚成了行业的精神图谱。它不仅是艰苦奋斗的写照,更是信仰与价值观的传承,成为地质人报效国家、追求卓越的力量之源。
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重要事业。近年来,地质行业在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开展各种地质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地质文化包括地质文学的发展与传播,继续传承地质优良传统,积极推进地质文化建设,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中国地质调查局专门出台了《2023-2035年地质文化建设规划》,有关地勘单位也出台了不少政策。山东省地矿局推出了“新时代英雄地质队”创建活动,成立新时代英雄地质队创建联盟;湖北省地质局将地质文化建设列入“十四五”规划,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地质文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试行)》,推出“争做追光人——湖北地质在行动”活动……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新时代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面对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地质工作也面临新形势、新机遇与新挑战。地质文化是地质行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体现地勘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一个系统、行业、单位的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较大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主导着这个系统、行业与单位的发展方向。因此,大力推进地质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中强调,要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是对我国百年地质工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行业形成的地质精神和地质优良传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值得我们永远珍惜,永远弘扬光大。在新时代,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挖掘地质文化内涵,从历史与现实表述、哲学与科学思考、文化与艺术内涵等角度提炼地质文化,构筑地质文化的内容体系,继承与弘扬地质优良传统,为应对地质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地质文化不是静止的历史积淀,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时代产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把地质文化建设与时代精神有效融合,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需求、赋予时代内涵,不断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要在找矿突破和地质工作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探索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培塑新典型、续写新传统,让地质文化图谱更加丰富、内容不断升华和拓展、内涵更加深厚。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学习、理解与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的丰富内涵,更好地发扬、传承地质优良传统,为新时代地质工作特别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应地勘行业读者建议与要求,笔者汇编与撰写了这本《地矿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本书出版,旨在为我国地质文化、矿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或参考,适合地矿行业的领导与决策人员、地勘单位与矿山企业的管理者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人员,地质及矿业研究机构与智库、地矿类高等院校师生等阅读。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地质文联副主席、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自然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