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焦 | 为乡村振兴做好地矿支撑服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重农强农强烈信号,激励地矿行业担当作为——
为乡村振兴做好地矿支撑服务
◎ 本报记者 吴启华
雨水节气刚过,春耕春管正在由南向北陆续展开。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也就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向社会公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是又一个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向全党全社会再次发出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为广大农民群众送上了政策春风和民生关怀。
记者注意到,与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有力有效”不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扎实”这个关键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年度性、针对性、实效性。文件从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既立足当前,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些要事实事;也放眼长远,着力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文件第一条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地矿行业在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前不久召开的2025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重点工作时指出,2025年要牢牢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基本定位,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地质支撑。
文件指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解决粮食增产问题的关键,除了在种业技术上下功夫外,最主要的是科学施肥。氮磷钾三大肥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肥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增加产量至关重要。这些肥料的原料供给都与地矿行业息息相关。但是,我国并不是每种肥料所需矿产的原料都十分丰富,尤其是三大肥中钾肥所需矿产供需缺口较大。可喜的是,我国通过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部署“找、评、攻”3项工作,使上述问题得到缓解。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阿尔金、赛什腾山前的冲洪积相地层中,发现了大厚度深层粗颗粒相砂砾孔隙卤水钾盐矿,估算的氯化钾潜在资源量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察尔汗”。这是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地勘单位以保障国家钾盐资源安全为使命,用智慧和汗水在“为国找钾、为国保钾”征程上创造的又一奇迹。
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之一的“全国镍钴钒等共伴生低品位资源再评价实现资源量大幅增加”,就是通过“评”,聚焦15种战略性矿产,以近3年矿产资源实际开发利用情况为评价标准,开展资源再评价,增加一批资源量,其中钾盐增加1.1亿吨。
岁末年初,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传来好消息——我国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找矿获得历史性突破:在勘查理论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于四川省宣汉探获资源量达亿吨级的新类型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开拓了海相钾盐找矿新方向和新领域。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除了在数量上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外,在质量上要多措并举加以提升,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文件指出,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可喜的是,地矿行业部门和单位针对这些工作已有部署和安排。
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之一的“查明南疆盐碱地水土资源家底”,调查掌握了南疆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查明南疆盐碱地面积、分布和盐渍化程度,研发了咸水资源利用与盐碱耕地协同治理关键技术。同时,支撑获批富硒地块认证6处,助力建成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7处,成功打造新疆首个富硒特色产业品牌,拉动富硒产业投资7.1亿元。
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提出,今年将持续开展东北黑土区地表基质调查,探索研究解决黑土地变瘦、变薄、变硬以及侵蚀沟治理的有效对策;持续开展小兴安岭北部孙吴-逊克地区生态修复综合调查,进一步摸清耕地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搞好生态地质调查。
近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组织召开盐碱地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启动会暨学术交流研讨会,重点研讨项目的总体目标、路线方法、任务分工等。下一步,该院将推进滨海盐碱地精准诊断、治理关键技术示范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为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提质增效和支撑耕地资源保护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这就要求地矿行业必须聚焦主责主业,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技术支撑,确保粮食安全。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