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局长话找矿 | 加快培育地热产业新质生产力
◎ 段焕春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地热资源非常丰富。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倡导开展京津冀地热大会战,拉开了天津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的序幕。50年来,天津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天津地矿局”)始终致力于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与保护,持续深耕零排放、温度流量稳定的地热能源研究,推动这一绿色能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截至目前,天津地矿局运用空天地一体化勘查手段,已对天津中心城区、东丽区、宝坻区等地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勘查,普查面积6380平方公里,勘查出8个地热田,最大勘探深度4512.49米,完钻地热井700余眼,出水率100%。2020年,针对天津市全域温度大于25摄氏度、深度4000米以内的所有热储层,建立了三维地热地质模型,运用数字模拟技术计算各热储层地热资源储量,进行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和分区。
2024年,天津地矿局强化公益职能,挖掘地热资源潜力,助力地热资源科学规范管理,相继完成《天津市矿业权价值测算和地热井监督机制建立》等5个公益性项目,主编《中低温地热钻探技术规程》等4个天津市地方标准,协助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完成《天津市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办法》,开展天津市高凸起区碳酸盐岩热储地热资源开发风险排查,提出“十四五”存量地热勘探项目的处理方案和高效开发建议。发挥创新平台聚能效应,“自然资源部天津中低温地热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授牌成立并召开2024年度学术会议,建设天津地矿局第一个部级科研平台,完成《天津6000米钻井的技术难点与对策研究》等10个科技创新项目。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取得《一种用于地热井的井下分层多参数监测系统及其监测方法》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批地质灾害及建筑类相关资质4个。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地热产业升级,“以点带链”延伸地热产业链,推广“地热+”打造多能融合、梯级利用示范工程,“以链拓面”扩展清洁能源应用场景。
天津地矿局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积极对接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智慧能源公司、中国市政华北院等管理部门和参建企业,2024年新承接项目8个,完成《雄安新区地表水回灌水质标准》等2个技术规程,成立了“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雄安分公司”。同时,坚持“品牌带动、企业互动、投资拉动、高位推动”,积极拓展外埠市场,与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等8家单位深化战略合作,开辟“华晨宝马中深层地热供热”首个外资项目,承接四川“勘查钻井综合利用”地热项目,打造新疆首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这也是天津市第一个清洁能源类援疆项目。此外,持续深耕宁夏、甘肃、河南、山东、云南、四川等地热市场潜力,为各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主要服务支撑。
下一步,天津地矿局将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地热产业新质生产力。高标准建设“自然资源部天津中低温地热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全力筹建“天津市水热型地热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统筹谋划“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科普基地”建设,通过打造“一站一室一基地”的创新发展格局,持续扩大行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充分发挥平台集聚效应,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推进智慧供热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地热开发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快推进关键设备升级和新型产品研发,力争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及高水平学术论文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加快推进“地热十大优势技术”向关键核心技术转化。
天津地矿局将深入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因地制宜勘探开发地热资源,创新地热发展技术,促进地热产业发展,为推进能源革命、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天津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