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积势蓄能 推动转型升级
多方积势蓄能 推动转型升级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矿业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张继勇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矿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绿色高效、数字智能、综合利用的示范矿山不断涌现。今年两会,矿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高频词”,矿业界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围绕AI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矿山的应用展开讨论,为矿业转型升级描绘蓝图。
理念引领矿业向高而行
近年来,我国矿业智能化发展成效显著。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有色集团总经理丁士启介绍称,铜陵有色将智能化驱动视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通过与讯飞星火、DeepSeek等企业合作,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此外,铜陵有色还将AI技术应用于分析地质数据、监控设备状态、再生铜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铝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段向东分享了中铝集团智能化探索的成果。中铝集团紧跟国家战略,形成了“数字化 + 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其中,“绿星链通”平台已服务企业超1万家,合同成交额达754亿元;“坤安”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采矿、冶炼、加工等领域打造出具有推广潜力的应用场景。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信发集团董事长张刚表示,建立健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管理标准至关重要。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能够推动传统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技术创新突破行业瓶颈
科技创新是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赵建泽建议,建立,差异化“零碳矿山”模式。在晋陕蒙地区推进“智能开采 + 煤电联营 + 绿电替代”;在东部关闭矿区发展“光伏 + 生态农业 + 旅游”复合业态;在西南地质脆弱区推广“井下抽水蓄能 + 地表碳汇林”协同技术。
另外,针对煤矿开采深度增加,灾害风险加剧的实际情况,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建议,研发高精度地质超前探测技术与智能感知决策系统,结合AI预测地质风险;开发井下自适应导航系统,实现无人设备自主避障与路径优化;研制耐高温、抗电磁干扰的液压支护机器人,推广无人化综采工作面,并应用5G远程操控技术。他还建议构建井下信息基础设施与数据生态,部署矿用5G专网与本安型光纤传感系统,推动“少人巡检 + 远程集控”模式。
人才培养夯实智能化根基
人才是矿业智能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来自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全国劳动模范左云建议,建立校企定向培养机制,在职业院校开设矿山机电智能化专业,对在岗人员实施“学历 + 技能”双提升计划。
此外,来自山西省潞安化工集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张世丽也同样关注到智能矿山建设中的人才问题,建议加大对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投入,鼓励一线人员与科研人员加强交流合作,发挥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效能。
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涵盖了政策、技术、人才等关键领域,从构建国家地质大数据平台到研发矿山人工智能大模型,从建立校企定向培养机制到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管理标准,每项建议都紧密围绕矿业智能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为矿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参考。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