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景寻章 | 时光褶皱里的河口古街
◎ 杨国林
厚重的历史,迥异的建筑……古街的标签大抵如此,河口古街也不例外。不过由于人文习俗及地域的差异,河口古街总感觉有一种别样风情。
“河口明清古街”的牌坊立于街口,像泛黄的扉页,轻掀即可进入时光的褶皱。进入景区,一栋悬挂红灯笼的小木楼映入眼帘,由于年久失修已显残败,斑驳的外墙、泛青的穹门、镂空的窗牖……述说着古街的盛衰变迁。
街道并不宽敞,雨后的青石板路上浮着一层薄水,倒映着街道两旁古建筑的剪影。跟随着青石板路不断深入,刚才还算平整的路面开始凹凸不平,甚至有些裂纹贯穿整个路面,浅红、淡黄、深蓝……路面变得五彩斑斓,很多石块出现了明显细长的凹痕,这或许是古代独轮车碾出的辙印吧。
正在我们研究这些“辙印”的时候,一家“想当年怀旧收藏馆”的伙计热情地招呼着我们。说是“馆”,其实是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木门、木窗、飞檐等,一切都古香古色。馆里陈列着许多旧物什,钱币、玉石、陶瓷……琳琅满目,斗笠、皮篓、木筛等农具占据一角,《木兰从军》《闹九江》《燕子李三》等小人书摆在门口显眼处,几个游客饶有兴趣地翻看起来,曾陪伴我度过少年时光的小人书现在却成了稀有品!老板虽年轻却见多识广,详细地讲解着老物件的来历,见有人对街道的石板路感兴趣,便讲起了有关“压舱石”的故事——
铅山县河口镇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并称为江西四大古镇,依信江而建,靠信江而兴。古时,铅山县物产丰富,交通不发达,货物流通主要靠船,大批物资从信江流向全国各地,生活必需品又从全国各地流回。有时,空船返回,就需要在船舱尾部压放一二石块,防止风浪颠簸。这时船老大就会挑一些看相和质地好的石块,回来换些酒钱,这些石块就成了现在的路基,因为来自全国各地,所以色彩和形状各异。过去帮船老大搏击风浪化危为安的压舱石,却成了默默无闻的路基,不仅支撑起了古街当年的繁华,还让人们沐浴在岁月的长河里唏嘘长叹!
古街的形成或许数百年,置身其中,形状各异的古建筑以独特的魅力抓获你的眼球,仿佛打开尘封的历史。来不及细细揣摩,就在同事的催促下,匆匆地翻开了下一页——“吉生祥”中药馆的石砌门脸兀自巍然。花岗岩门楣上,“丹心可医病解痛,妙手能起死回生”的铜联泛着幽光。仰观檐下尺许镂空石雕,蟠螭穿云、仙鹤衔芝的纹样纤毫毕现,三百年前匠人的凿痕仍带着药香。馆内残存着紫檀药柜的暗格,仿佛推开便会跌入《本草纲目》的墨香里。
转入五福弄,逼仄巷陌陡然收窄成一线天光。苔藓在石缝间织就绿毯,覆住明代车马喧嚣的余温。指尖抚过墙根石雕,牡丹缠枝的曲线里,忽而触到某个端午龙舟竞渡的午后——那时巷口叫卖艾糕的吆喝,是否也曾在此处青石上投下细碎的影子?
从主街拐进五福弄,胡同窄而深,轻哼两声,声音久久萦回。照样是五彩斑斓的石板路,可能人迹罕至,苔藓已布满沟沟缝缝。穿行在这幽深的小巷中,犹如穿越于时光隧道。两边的古民宅长年无人居住,已显破败,只有墙角的绿色依然生机盎然。俯身下蹲,轻轻抚摸路两旁布满花纹的石雕,好像与满脸沧桑的年长者促膝长谈,尘封往事徐徐展开。
在古街中部,一条小溪穿桥而过,溪水两旁均为古宅。一处老宅最下面用花岗岩堆砌作为地基,偶有几块向外凸起,形成斗栱状,再上面为红石奠基,由于时代久远,表面已被风化,呈粉末状且粗糙不平。最上面的正房全是木头搭建,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同样是飞禽走兽奇花异草,栩栩如生。
暮色浸染古街时,最后一批游客的足音渐远。青石板泛起幽蓝,仿佛无数圧舱石在夜色中苏醒,彼此叩击出遥远的船工号子。那些未及深究的门楣雕花、半塌戏台、褪色商幌,都成了时光留下的逗号——河口古街的故事,永远在“未完待续”中生长。或许某日重访,某扇虚掩的木门后会伸出一只苍老的手,邀你共饮一壶用信江水酿了四百年的陈年旧事。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