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 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发现大型风成砂岩型铀矿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大型风成砂岩型铀矿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泾川铀矿是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利用油田钻孔资料“二次开发”找铀思路,联合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开展钻探查证首次发现;2018年~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先后启动,瞄准深部铀成矿作用、风成砂岩中铀成矿作用等新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攻关。2022年~2023年,天津地调中心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中陕核工业集团二一四大队有限公司等单位继续推进铀矿勘查工作,在泾川VI区新圈定15千米长的铀矿带,使该区资源量近乎翻倍,规模接近特大型,进一步夯实了泾川地区巨大的资源潜力。
该项工作证实了泾川铀矿是大型风成砂岩型铀矿,初步揭露铀矿层最大厚度达70米,矿化层厚度最大达280米,最高平米铀量达24千克每平方米;实现了新区域、新层系、新类型、新空间的“四新”找矿成效,对开辟我国深部铀资源接替新空间意义重大;2022年推动长庆油田开展勘查示范,施工钻孔12个,助力泾川找矿新突破,公益性调查示范引领企业跟进铀矿勘查成效显著,提升了国家铀矿资源安全保障程度。其主要成果如下:
一是泾川铀矿规模突破大型,接近特大型,有望突破超大型。泾川铀矿赋矿层主要为下白垩统洛河组、罗汉洞组,岩性以灰色风成砂岩为主。矿层具有厚度大、延伸稳定、平米铀量高、渗透性好、“泥砂泥”结构完整等特征。
二是科研紧密结合找矿成果支撑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促进铀矿成矿理论取得系列原创性认识。项目组系统开展了矿区构造背景、蚀变矿物特征、铀的富集机制和铀的成矿过程等研究工作,提出了中新世末次构造隆升对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制约原创性认识,建立了我国西部地区板块碰撞型和东部地区板块俯冲型砂岩型铀矿成矿动力学模型。提出了表生含氧含铀流体与深层含烃流体耦合成矿的创新性认识,为定位砂岩型铀矿体产出部位,指导钻探工作部署和找矿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建立了精准定位含铀岩系和定量铀资源的技术方法。项目组基于油田钻孔和煤田钻孔自然γ测井与验证铀矿定量γ测井大数据,建立矿体的品位、平米铀量等精确的测量信息模块,支撑评价未验证资源潜力。 (程银行 金若时 侯雨庭)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