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发挥专业优势 精准对接需求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3-18

  发挥专业优势 精准对接需求

  ——山东省地矿局五队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纪略

  ◎  刘国鲁 陈晓希 吕萌萌

  近年来,山东省地矿局五队(以下简称“地矿五队”)坚持“发挥专业优势、精准对接需求、积极支撑政府、全心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立足地质工作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在服务地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大地质”作用,努力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地矿力量。

  锚定地热能 打造发展新引擎

  去年立冬时节,在地矿五队肥城市安驾庄地热田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施工现场,钻机轰鸣,工人忙碌。“目前我们施工的ZK1单井出水量96立方米/小时,出水温度57℃,据初步测算,可满足8万平方米社区供暖需求。”项目负责人介绍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鲁中地区首个岩溶裂隙型带状热储中深层地热能用于社区供暖的项目,为山东省乃至华北地区同类型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树立了典范。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地矿五队紧跟时代步伐,将可广泛应用于健康疗养、农业种植、发电、建筑物供暖制冷等领域的“地热能”作为绿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入研究地热资源勘探、开发与利用,积极培育发展行业新质生产力。

  该队积极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实施了多个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地热资源勘查开发项目,多点开花。其中,青岛国际资源配置中心地源热泵项目一期已全面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总供能面积130万平方米。据预测,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超2.2万吨,减少碳排放量15万吨。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全力推进中,预计实现供暖(制冷)面积45万平方米,为山东省打造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绿色发展指标先行示范区夯实了基础。在德州市夏津县地热清洁能源供暖项目中,地矿五队实施了近万米钻探工作量,有效解决了当地1万多户居民供暖问题,这一项目成为夏津县境内新建中深层地热供暖示范项目。

  深耕灾害防控 构筑安全新防线

  今年,地矿五队承担了泰安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台站建设项目,目前已在全市23处隐患点建设地质灾害监测站,安装了148台套普适性监测设备,进一步加大泰安市普适性监测预警设备的应用,拓展自动化监测网络,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水平。

  据悉,泰安市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岩溶塌陷等类型。根据地质灾害类型,该队安装的监测仪器也有所侧重。这些平台设备能自动接收仪器实时监测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不同的阈值设定,将地灾预警分为红、橙、黄、蓝4个等级,并发送给各地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地矿五队聚焦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救援,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提高专业化技术保障水平。该队通过“人防+技防”相结合,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度,在春季融冻期和夏秋汛期严格落实24小时应急值守,常态化巡查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一旦有突发地质灾害问题,该队立即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为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服务。

  除了“防”,地质灾害的“治”同样重要。地矿五队利用已有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勘查成果资料,主动服务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积极协助地方政府申报增发国债资金地灾防治项目,目前已实施多个增发国债资金、省财政、地方财政、社会项目,自主研发的“岩溶塌陷监测预警系统”入选山东省矿山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名单,不断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及时消除部分地质灾害隐患。

  聚焦环境监测 精准护卫蓝天碧水

  在高分泰安中心,随着鼠标的点击,大地翻转灵动,山川一览无余,这是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空间信息系统。这种从下、前、后、左、右五个不同角度采集的近地高分辨率航测影像,经过三维建模、立体呈现,可以从多个角度细致观察黄前水库保护区地表覆盖状况,再利用多光谱遥感、知识模型、反演技术等,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对水源地水体叶绿素a、悬浮物、透明度等多维指标开展定期监测,实现水体指标由实测点位到整个水源地水面的全面、科学监测,大大降低了人工和生产成本。

  饮水思源,方能致远。饮用水安全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如何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监管,提高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地矿五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开展水源地保护区的遥感监测,全面掌握水源地水体及周边保护区内水生态安全及风险源信息,始终坚守在保护饮用水源安全的第一线。

  如今,大数据、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新时代地质工作的强大引擎。除了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评价、饮用水源地保护监测、河湖水质监测等项目,地矿五队还承担地下水监测等方面的生态环境工作,从天空到地面,从地上到地下,用科技测无际天地,用初心守生态安全。

  为构建“全生命周期”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管理体系,地矿五队协助泰安市,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一张网”建设,搭建集泰安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成果,地下水污染源监管、资源保护与监测预警,遥感监测等功能模块于一体的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通过数据驱动二三维态势场景推演,系统能够模拟和分析地下水中污染物运移扩散趋势,为地下水污染溯源和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泰安市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

  擦亮生态底色 绘就自然新画卷

  “大风起,尘飞扬;乱石堆,枯草黄。”曾经,这里因无序开采留下的历史欠账。如今,这一切正在发生着变化,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不断进行,正在经历一次凤凰涅槃式的华丽蝶变。

  在岱岳区三山、三股山等片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哐哐”作响,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整个项目的修复治理面积大约3公顷,我们按设计方案准备先对边坡危岩进行清除,再砌挡土墙、挖排水沟,形成牢固的蓄坡体。之后,蓄坡部分覆土后栽植乔木和灌木,实现绿网全覆盖。”项目负责人徐飞介绍称,“项目建成后,可以有效消除山体滑坡、泥石滚落等安全隐患,同时对整个山体的生态恢复、改变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品位有着重要意义。”

  除了三山、三股山等片区的岱岳区首个大型矿山生态修复EPC项目,地矿五队还参与了宁阳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江苏盱眙废弃露采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安徽凤阳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诸多项目,大规模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山体植被恢复、危岩治理、水资源恢复、土地整治等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了煤矿、灰岩矿等多个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和施工,为矿区损毁土地的恢复治理、矿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改善矿区及周边人居环境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原来的工矿废弃地,现在变成了绿草茵茵、鸟语花香的矿山公园。今年以来,地矿五队已完成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65公顷,治理成效明显。

  如今,地矿五队正以满腔热情,在这场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助力地方经济社会迈向更加绿色的未来持续书写着地矿新篇章。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