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研发自然资源变化观测、监测预警体系理论与技术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3-26

  ◎  刘晓煌 王然 邢莉圆 刘润 祝萍 李洪宇

  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不断深入,自然资源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愈发显著。准确掌握自然资源动态变化、科学预测发展趋势以及有效监测和预警潜在风险,已成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求。在此背景下,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调查科技成果应运而生,此项成果围绕突破自然资源变化及资源、生态环境效应的观测预测、风险监测预警等关键理论与技术,开展了研究和试点示范。

  该成果主要完成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主要完成人为刘晓煌、王然、邢莉圆、刘润、祝萍、李洪宇、杨斌、高天胜、李福杰、李灿锋、张东明、王博、杨朝磊、肖粤新、巴音吉。成果取得以下进展。

  一是理论创新成果。提出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通过自然地理要素构成有机整体,自然资源主要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保护等内容;生态主要研究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循环及生态服务功能等内容;环境主要研究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生存的危害等内容。基于上述理论,进一步厘定了国土空间内的林草-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构成有机整体。自然资源的变化超过一定阈值,会引起自然资源状态及其生态环境改变,危及到人类生存发展。

  二是技术创新成果。研发了自然资源变化观测-模拟预测-监测预警一体化技术体系,提出基于国土空间适宜性、自然资源承载力及生态服务功能的观测预测、监测预警的统一评价方法。提出了生态、生活、生产和修复区,分别开展自然资源生态服务功能质量、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强度及生态环境效应、环境舒适度和修复效果的统一评价体系。研发了自然资源观测指标、技术、数据和仪器运维等6项行标,以及观测、站网运维等2项财务预算标准,填补观测领域标准规范空白。

  三是示范验证成果。基于理论与技术创新开展试点研究。黑河流域东居延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总值约1.55×1020sej,能值货币价值约2.12亿元;东居延海湖泊最小生态水面12.51平方千米,最小水量53.28×104立方米,适宜水域面积35.6平方千米,有效服务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效果评价及预警。祁连山林区海拔2750米以上水量平衡为正,为下游供水区;以下水量平衡为负,不能为下游供水。区域土壤持水量灌木林最高,对此提出生态保护修复建议——水量平衡线以下不宜大规模植树造林,避免造成区域严重缺水;灌木林区不宜大面积植树造林。塔河流域地下水水位与植被用水关系与监测预警阈值:地下水位3米~4米时(安全),地下水为胡杨、柽柳主要水源;5米~6米时,地下水仅能供胡杨、柽柳一半用水(预警);超过6米时(危险),胡杨、柽柳水源仅来自0米~1米土壤水,受地表降雨和蒸散影响巨大。划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30年碳源、碳汇区(碳源汇能力较强/一般/碳收支平衡);耕地质量预警分级(重警、轻警、无警),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耕地资源规划及管控提供图件支撑。黄河源多年冻土区活动层最大深度332.48厘米,最薄处61.58厘米。土壤整体有机碳含量0.68克/千克~281.77克/千克,平均含量58.85克/千克±65.79克/千克,由南向北明显减少。冻土活动层厚度、土壤容重、植被覆盖度为影响有机碳含量变化三大要素。构建以岩石坚硬程度、断裂裂隙密度、土壤理化性质等为指标的区域林、草、耕等的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比验证,有力支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科学管理,拓展国土三调图斑管理科学性。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批各类科技项目26项(总经费1813万元)、省部级创新平台5个。获批部领军人才、新疆“天池英才”、国土经济学会“杰出贡献专家”“年度知网高影响力学者”“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人才称号8人次,中国科协“自然资源监测预警”决策咨询团队1个。获2023年度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土经济学会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97篇,取得专利8项,软著4项。获“2023百道好书年榜”“科学出版社上半年好书榜”专著各1部,“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1篇。联培研究生26名、博士后5名,2名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奖学金(1万元)、1名获国家奖学金(2万元)。

  五是有力支撑了自然资源管理。推动“自然资源变化观测及风险预警”“十五五”重点研发专项动议、7个部省共建项目立项。支撑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自然资源领域基础研究的若干举措》《关于回应国务院近3年湿地资源退化问题情况说明》和观测业务列入地调局九大战略科技力量之一等决策。上报《长江源区冰川和冻土退化形势严峻》并得到部领导批示,《观测工程报告(2019—2024年)》通过院士专家评审。

  六是扩大了领域内影响。与地科院等16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成功举办“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监测预警”第756次香山科学会议;在中国国土经济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组织“自然资源观测监测”分论坛;获得权威媒体报道21次;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西安光电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云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江西林科院、山东八队、新疆测绘科学院等13家单位开展学术交流20余次。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