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深耕“宝藏之地” 力争找矿突破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3-26

  近日,大兴安岭成矿作用研讨暨矿业科学研究基地成立大会在内蒙古牙克石市召开——

  深耕“宝藏之地” 力争找矿突破

  ◎ 实习记者 王嘉琪

  早春时节,万物生发。3月5日,大兴安岭成矿作用研讨暨矿业科学研究基地成立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召开。会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林区找矿议题,并见证大兴安岭矿业科学研究基地揭牌成立。

  产学研融合 共谱矿业新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此次会议现场,大兴安岭矿业科学研究基地“中央-地方-企业”融合联动的新型合作模式,令与会的专家学者兴奋不已。

  这一模式正是地矿领域科技体制改革的一次生动实践。它整合了科研机构、地勘单位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打破“产学研”壁垒,促进各方信息共享,让科技创新形成合力。

  这种创新模式并非凭空而来。201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与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白云鄂博科学研究基地,取得一系列可喜成果,证明了共建模式切实可行。5年之后,大兴安岭矿业科学研究基地,联合“央地企”三方力量,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内又一个矿业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该基地由资源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以下简称“内蒙古地调院”)、中国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以下简称“森工集团”)联合发起。“国家队”资源所,研究能力强大,为基地提供科研资源、研究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支撑。内蒙古地调院,作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高地,享有地利。它提供本土顶尖技术人才,推动公益性地质调查。森工集团的林区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目前掌握20多宗金属矿产探矿权和4宗矿泉水探矿权,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基地的组织架构上,三方单位将重新整合,成立三个委员会。领导委员会着眼战略、统筹资源、协调监督;科技委员会集合院士专家,明确方向、提供指导;研究团队则深入一线,共同开展矿产勘探和实地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让“产学研”深度融合落到实处。

  创新方法 用好资源宝地

  大兴安岭,一直以来都是地质工作者眼中的“宝藏之地”。它地处古亚洲洋构造成矿域与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复合叠加区域,成矿条件得天独厚。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地质工作者就在这里开始勘查研究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林区探明铁矿资源量2723.9万吨、铅金属量171.52万吨、锌金属量354.85万吨、钼金属量24.81万吨、铜金属量24.93万吨、银金属量4205吨,呈多点富集之势。大兴安岭北段乌努格吐山铜钼矿、红山子铀钼矿床等一批大-中型钼多金属矿床的发现,更证明了该地区巨大的找矿潜力。

  然而,在这片希望之地上找矿并非易事。大兴安岭林区北段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78.39%,气候寒冷,常年冻土,地质工作条件较差,加上矿业政策的限制,束缚了找矿效率。

  为攻破瓶颈,来自6个地勘单位和13家公司的80多位学者齐聚一堂,充分交流大兴安岭林区的成矿背景、成矿区、矿化类型、找矿进展、技术应用前景等,并对未来找矿达成如下共识:

  一是加强成矿规律基础性研究,借鉴中南段已有研究成果,创新成矿理论模型,为找矿提供指导。二是加强新技术的应用,灵活运用地质、物探航磁、化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技术手段,形成找矿模型,提升找矿效率。三是加强政策研究,坚持生态保护和绿色开发。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联合申请重大科研项目,培养扎实的地质人才队伍。五是深化产业合作,探索“资源+技术+资本”的发展路径,促进成果转化,助力经济发展。

  未来,基地将围绕大兴安岭地区成矿作用展开深入研究,精准锁定找矿靶区,重点深耕大兴安岭、得尔布干两个成矿带,力争在找矿工作上实现重大突破,为国家建立资源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勘查 守护绿水青山

  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覆盖率极高,生态环境脆弱而珍贵。因此,在找矿勘查过程中,如何做好生态保护,是本次会议讨论的另一个重点。

  会议期间,《金属矿勘查技术研发及勘探应用》《生物找矿方法介绍及大兴安岭地区应用前景》等主题报告异彩纷呈。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大功率三维激电探测系统和磁测技术、植物地球化学找矿、动物和微生物找矿等一系列新技术,为找矿工作拓宽了思路,打开了新的局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指出,大兴安岭地区找矿工作要加强理论研究,把中南段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北段来,加强对比;要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充分的优化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同时要加强政策研究,思考林业政策与矿业政策的融合,相互促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强调,大兴安岭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他建议基地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开展多类资源赋存规律调查,研发更加环保的选矿工艺,降低尾矿排放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同时,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确保矿山开采结束后,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恢复。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陈仁义表示,大兴安岭地区资源丰富,是找矿行动的重要区域。三方合作优势互补,基地合作模式新颖,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基地一定能在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必将推动科研与生产融合,助力实现找矿突破,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内蒙古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良表示,要坚持绿色勘查、绿色开发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贯穿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全过程各方面,加大绿色转型投入。倡导和践行“绿色勘查”理念,在勘查手段、施工技术等方面优中选优,努力走出一条在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强化矿产勘查的新路子。

  今年适逢“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大兴安岭交出了自己的绿色答卷。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基地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探索出一套既能实现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利用技术,让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打造绿色矿业示范样本。

  站在大兴安岭矿业科学研究基地的新起点上,地质人齐心所愿,合众图强,定能在找矿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