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荒野里的“玫瑰”
绽放在荒野里的“玫瑰”
——记重庆市地矿局一三六队高级工程师宋文燕
◎ 本报记者 刘晓慧 通讯员 王晓曦 杨靖
对宋文燕的最初印象,是听她的党支部书记这样提起的:一个女同志,任劳任怨,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和男同志一样干活;从去年6月到现在,可能在家的时间还不足1个月,都在野外项目上,家庭和孩子都无法照顾;对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心只想把工作干好。
随着了解的深入,记者对她的印象渐渐清晰起来:2012年硕士毕业后,她来到队里便一头扎进了煤矿矿区普查项目中。十余年来,她将青春都奉献给了热爱的地质事业,用脚步丈量着山川,以专业铸就了担当,成为了一朵绽放在荒野里的“玫瑰”。
图为宋文燕在进行土壤样品加工。刘晓慧 供图
项目攻坚显担当
“巾帼何曾让须眉”,这句话用在重庆市地矿局136地质队高级工程师宋文燕身上恰如其分。作为技术骨干,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与坚韧,勇挑大梁承担急难险重任务。
在四川省广安石灰岩详查项目中,因技术人员紧张,她主动请缨担任项目负责人。在野外开展调查工作,她带队穿梭于崇山峻岭中,跋山涉水记录地层构造特征,溯河而上测量水位、采集水样。在尘土飞扬、机器轰鸣的钻探槽探现场,她进进出出,忙到分身乏术,一会儿看看钻探岩心采取情况及对应的层位,一会儿又看看切割机切割岩层是否连续及满足规范要求的宽度和深度,一会儿又扯着嗓子和施工团队交流着……
梅雨季节,冒雪施工是常事。雨一下就是好几天,让原本就不太好走的山路变得泥泞不堪,出行变得异常艰难。槽探工作也不得不暂停,工期紧张进一步加剧。
作为项目负责人,宋文燕整日忧心忡忡,心里想着如何把落下的工期赶上来。雨一停,她开始带领团队抓紧雨停的间隙,加班加点地干。白天,她亲自参与捡样装袋;晚上,她还要全程守着工人刻槽,抓紧一切可用时间往前赶。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加上连续阴雨寒湿天气,她病倒了,高烧不退,但仍咬牙在工地坚守到槽探工作完成。最终,项目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技术报告也顺利通过评审。
“这是我第一次独立负责这样大型的勘查项目。说实话,很焦虑,两个月瘦了8斤。”但看到技术报告顺利通过,她感慨万千,“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细节把控铸精品
“采样深度必须精确到20厘米”“标尺要摆正,不能有丝毫倾斜”“这张照片要重新照,看不到坑底”“挖坑后必须用木铲清除坑壁后再采集”……这是宋文燕和重庆市东溪镇1∶5万土地质量调查项目采样组成员之间的日常交流。
重庆的七八月份,40℃以上的高温是夏日“标配”。她和同事冒着酷暑穿梭于田间地头,严格规范采样流程,确保每一份土壤样本的精准性。样品采集后的加工及保管工作更是繁琐且重要。对每一个样品,她都会细致检查,认真登记关键信息,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后妥善送检,存留副样。
正是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严谨,让她在土地质量调查项目中迅速成长,在2024年川渝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劳动和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获“个人优胜奖”。
寒来暑往迎难上
磨炼才是铸就人生辉煌的最珍贵财富。听说贵州煤炭补充勘探项目技术人员紧缺,她再次主动站了出来,马不停蹄地赶往贵州的深山。
冬日贵州深山里,寒风如刀,“那种冷,是我人生30多年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冷到怀疑人生。”宋文燕笑着形容道。在薄雪覆盖的山里,她裹着厚厚的防寒服,蓬松的棉帽边缘结满白霜。发现疑似有特殊地质构造的区域,她卸下勘查包,蹲下身子,用地质锤拂去表面的积雪,仔细观察着裸露出来的地层岩性,罗盘的磁针指向北偏东65度,地质锤敲出新鲜的岩面,被震落的雪粒如碎玉飞溅。她快速地写下“三叠系下统毛草铺组,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石灰岩”,并记录了相关数据。
在钻井现场,跌破冰点的气温把她的指尖冻到麻木,仍专注地分析煤系层位,精准地标注出岩性特征。
“有时候,一脚下去,泥水混着冰水一起穿透鞋底,冰冷刺骨,穿了3双袜子就像没穿一样,每走一步,进水的鞋子里都发出‘咕啾’声。”她笑着说。
钻孔编录阶段,项目现场白雪茫茫。由于工作太长时间,她的双手双脚冻得失去知觉,眉毛与睫毛被呼出的热气凝结成霜花。两个钻孔工作进度相近,她要在冰天雪地里来回几公里地穿梭。
科技创新不落后
除参与传统地质项目外,她也积极参与煤层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科研工作。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新课题、新方向,要摸着石头过河。
“一开始觉得很迷茫,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我很高兴有这样的平台和机会,去结识更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和他们一起探讨业务,不断学习。”近年来,她先后主持完成了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科研项目2项,参与市级科研项目4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发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其成果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优质专业地质报告二等奖、重庆地质学会2024年度优秀地质科技成果三等奖以及2023、2024年度八省(市)煤炭(矿山)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
柔肩亦担家庭责
作为一名女性地质工作者,她深知野外工作的特殊性,与家人聚少离多是必须要面对和克服的难题之一。
孩子,是她内心不可触及的柔软。幼儿园的女儿总是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儿子读四年级,每天做完作业后,都会通过视频给她讲学校里的趣事。她心中满是愧疚,总会轻声说:“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
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在家中待上两三天,又得匆匆赶回项目现场,这是她的工作常态。
然而,她是幸运的,她的家人都特别理解她。刚满39岁的她,已先后参与了多个煤矿以及非煤矿山的勘查、区域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重庆市重要煤田煤层气资源评价与区划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开展了重庆地区煤系气研究及动力煤地下原位燃烧有利区优选研究,编制了多个矿山技术报告。
在钻机轰鸣的深夜,在大雪纷飞的野外,在莽莽苍苍的荒原,她只是众多一线女性地质工作者的一个缩影……以专业技能破解着地层密码,以无畏气概诠释着责任担当,在荒野戈壁书写着新时代的地质传奇。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