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焦 | 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能源转型、矿产供应链合作等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 本报记者 吴启华
3月23日~24日,中外政要、专家学者、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国际机构掌门人等海内外嘉宾齐聚北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细品论坛举行的一场场交流对话可以预见,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
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沙特阿美总裁、首席执行官阿敏·纳瑟尔,力拓集团首席执行官石道成,道达尔能源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潘彦磊等嘉宾作了发言。
郭芳表示,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并将继续主动担当,共同应对挑战。
阿敏·纳瑟尔认为,在全球绿色转型背景下,为实现“双碳”目标,石油、天然气等作为能源的作用将会下降,但它们作为石化材料的原料依然非常重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汽车、航空航天以及建筑领域等材料的稳定供应对中国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能源转型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石道成表示,面对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浪潮,各国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应携手努力,共同助力全球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能源安全这个关键议题,潘彦磊表示,能源安全作为国际议程的前沿,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特别是在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方面取得的进展,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实践智慧。面对全球化逆流,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能源转型将给中欧带来巨大的合作机遇。
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英美资源集团首席执行官万德昆,托克集团董事会执行主席卫杰明等嘉宾作了发言。
朱民提出,全球产业链正面临巨大波动和不确定性,呼吁各国企业和政府加强合作,构建开放和共享的产业链体系。
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出现的分裂化倾向,万德昆以英美资源集团在采矿业的实践为例进行了分析。他表示,在全球供应链中,矿业作为起点,对制造业、交通、技术等行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当前全球供应链面临诸多障碍,必须确保矿产资源自由流动,以应对供应链不确定性挑战。
卫杰明认为,全球供应链正面临地缘政治、能源需求激增及新兴技术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中国一直积极推动国内和全球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卫杰明认为,各国应保持开放合作态度,以减少供应链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围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助力可持续发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启军、淡水河谷首席执行官毕闻达、牛津大学教授伊恩·戈尔丁等嘉宾作了发言。
侯启军表示,ESG从理念到行动的转换过程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他建议:一是强化ESG标准互联互通,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二是深化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合作,共促绿色低碳技术突破应用。三是优化完善国内ESG体系,夯实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毕闻达提出,当今世界面临从资源短缺到气候变化加剧等诸多挑战,全球合作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巴之间强有力的合作模式证明以ESG为导向的增长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实现经济长期繁荣的必要途径。
伊恩·戈尔丁认为,ESG的内涵和标准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技术发展和人们对科学认知的不断深化而不断演变。他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要达到甚至要超越所在国家的ESG标准,并注重提高企业声誉,以吸引更好的人才。
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可炳、必和必拓集团首席执行官韩慕睿等嘉宾作了发言。
朱可炳表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能否实现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朱可炳建议,应营造能够汇聚各方力量的合作平台和高效沟通交流的创新生态。
韩慕睿表示,未来十年,必和必拓将继续大幅增加投资,大力支持与人工智能等相关的技术开发,也希望获得更多支持,与政府、行业、企业开展更多合作,打通产学研各环节,解决在投资和创新方面遇到的问题,一起实现更好发展。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