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025-03-28

  哈尔滨中心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东北黑土区侵蚀沟调查与治理——

  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  李海广 周传芳 王宏利 顾成龙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近年来,黑土地因侵蚀沟面临土壤流失、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困境。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总数量为66.67万条,其中主沟39.36万条,支沟27.31万条。黑土区耕地侵蚀沟的沟道数量、长度和面积分别占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74.22%、70.74%、69.11%,平均每平方公里耕地上就约有1.45条侵蚀沟。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谋划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其中,哈尔滨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团队先后前往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局、黑河市人民政府、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以及部分农村现场对接沟通,详细了解社会需求。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但长期高强度利用导致生态功能退化,侵蚀沟已成为黑土地上的‘疮疤’。希望你们这支队伍发挥专业优势,为侵蚀沟防治把脉问诊、开出良方。”“我们农民最头疼的就是耕地中的侵蚀沟,有的一年比一年长、一年比一年深,对粮食产量影响很大,看着都心疼”……在对接需求中,大家谈的最多就是侵蚀沟的问题。

  哈尔滨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团队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决定设立以“侵蚀沟”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的地调项目,为侵蚀沟预防治理提供地质方案。

  自2021年开始,哈尔滨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团队依托松嫩平原海伦水土侵蚀区1∶5万地表基质调查、小兴安岭黑河地区自然综合调查、小兴安岭北部孙吴-逊克地区生态修复综合调查等项目,选择典型地区专题研究侵蚀沟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治理方案。

  为保证调查质效,哈尔滨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团队全面收集并学习黑土区侵蚀沟的相关资料,邀请相关专家教授现场授课辅导,现场实践指导。

  考虑到黑土区侵蚀沟范围广、数量多的实际情况,哈尔滨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团队坚持“以点带面”,以小流域为调查单元,选择侵蚀沟比较发育的地区为主要调查区,以周边方圆5公里为辅助调查区,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摸清侵蚀沟的主控因素,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实践中,哈尔滨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团队采取实地走访、现地调查、钻探物探验证以及治理试点等多种形式开展侵蚀沟调查,并建立遥感环境监测+实地调查+模型反演的调查模型。其间,以不同地质背景下的8条侵蚀沟为重点监测对象,深入研究工作区内侵蚀沟现状和发展趋势。几年来,该团队负责的侵蚀沟调查区涵盖了黑龙江省嫩江市、五大连池市、海伦市等3市7县37个村镇。

  历经4年调查研究,哈尔滨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团队认为黑土区的侵蚀沟多数是受水力、风力、冻融及重力等作用而形成横截面为“U”或“V”型的沟道。发育方式包括沟头溯源侵蚀、沟岸扩张和沟底下切等。调查研究还发现,黑土区侵蚀沟的形成发育与其分布坡度、坡向、高差、河网密度、降雨、风力、冻融等自然要素,与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下水作用等地质因素,与土壤质地结构、粒度特征、渗透性等土壤因素,与不合理耕作方式、过度放牧、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人为因素均息息相关,成因复杂,危害较大。

  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哈尔滨中心生态地质调查团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成因侵蚀沟先后提出溯源侵蚀防治、坡耕地治理、水平梯田改造、填埋复垦以及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多种修复模式和方案建议,相关方案建议已被黑河市人民政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得到应用。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中国“三农”工作,强调:“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这是“侵蚀沟”首次完整亮相中央一号文件。下一步,哈尔滨中心将牢记职责使命,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继续设立“侵蚀沟”预防治理专项调查项目,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侵蚀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探索总结新的防治策略,为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贡献新的地质力量。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