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监测技术瓶颈 支撑农业污染防控
“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技术交流会召开
突破监测技术瓶颈 支撑农业污染防控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田氮素地下淋溶自动监测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技术交流会近日在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召开。
此次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牵头组织,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十余家单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会,共同推进项目关键技术攻关。
会议紧密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达成以下共识:
一是围绕传感器集成方案优化,明确课题一的任务是研制光学氮素传感器、电化学氮素传感器以及农田淋溶水量传感器三类设备,课题二的任务则是集成设备,采用光学氮素传感器与淋溶水量传感器,以此简化设备复杂度,提升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对监测参数进行同步调整,新增雨量监测功能,并且支持定时自动抓拍照片,从而全面覆盖土壤、地下水及气象数据的采集需求,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更为丰富、全面的数据基础。
二是围绕设备结构设计与分工,确定集成设备采用一体式结构,该结构由电源、采集传输、氮素传感器、淋溶水量四大模块组成。水环中心团队在完成淋溶水量传感器研制任务的同时,同步承担推进设备外壳设计及内部结构优化的重任,确保在3月底前完成样机试制,为项目后续的测试和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围绕野外施工节点协调,课题二计划于3月底至4月初前往山东庆云、山西清徐开展监测井建设工作。为保障施工顺利进行,需提前准备好埋设的土壤含水率传感器及陶瓷负压采样管,确保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按时完成野外施工任务。
该项目旨在突破农田氮素淋溶监测技术瓶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智能装备,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推动我国农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本次会议的召开,有效解决了跨课题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一步明确了技术路线与各单位分工,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达成预期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冯苍旭)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