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狭”路相逢勇者胜

中国矿业报 评论 2天前

  “狭”路相逢勇者胜

  ——陕西黄陵矿业双龙煤业极薄煤层开采纪略

  ◎  首席记者 王琼杰 通讯员 穆海宏 范鹏虎

  1米左右的极薄煤层,不仅成功实现了智能化开采,而且还创出了单日割煤14刀的最高纪录。这是陕西黄陵矿业双龙煤业创造的奇迹。

  “成功实现极薄煤层智能化开采,让双龙煤业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迈出了扎实一步,为打造百万吨级标杆矿井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这对于全行业薄及极薄煤层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日前,该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强表示。

  迎“薄”而上

  勇啃硬骨头

  自1992年建矿至今,双龙煤业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为能源供应作出了积极贡献。2023年以来,随着生产线的不断延伸,该矿井田范围内的2号煤层逐渐出现薄及极薄煤层,最薄处仅70厘米,如同一道横在该矿高速发展道路上的“狭”路,为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尽快破解这一难题,该矿向科技问计,自2023年秋开始,组织多名科技人员先后前往省内外多家矿井进行考察,调研国内现有的薄煤层开采技术,并将取来的“真经”转化为实际动力。同时,他们邀请多家科研设计机构专家先后10多次深入矿井看现场、测数据,反复对薄及极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方案进行论证,最终形成极薄煤层智能化高效开采项目的初步方案。

  2023年冬,黄陵矿业公司召开薄及极薄煤层无人化开采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方案汇报会,为薄及极薄煤层高效智能、无人化开采明确了研发方向,并确定由黄陵矿业公司牵头、双龙煤业实施、中煤科工集团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陕西通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配合的模式,为项目的高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多方协同

  打造攻“薄”神器

  “极薄煤层地质结构复杂,作业空间小,对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可操作性要求都非常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回想起当时设备的研发过程,中煤科工集团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马英感慨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研发过程中,通过多家单位的通力合作,科研人员将成套装备分解为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电液控、智能化和5G漏缆6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由双方各自指定一名技术骨干相互配合,并定期进行交流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补漏,在确保子项目研发进展顺利的同时,又保障了在后续实施过程中达到联动高效的目的。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2024年7月,首批专用于极薄煤层的智能化开采的ZY5500/06/14D型液压支架顺利到矿。

  经过紧张施工,3个月后,所有装备到矿并安装到位,具有大功率、高强度截割机构以及矮机身,割煤高度在0.6~1.4米范围内等特点的全国首套极薄煤层采煤机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顺利进行极薄煤层割煤作业,割煤高度0.78~1.3米,割煤速度达8米/分。同时,该矿配备的永磁变频一体机装置的刮板输送机运行稳定,运输能力可靠。首例5G漏缆通信系统的应用,可实现在狭小空间中工况检测、故障预警、采煤机控制等数据无线信号高效传输,达到极薄煤层高效智能化标准要求。

  屡破纪录

  打造示范工程

  牛刀小试露锋芒。截至目前,该矿极薄煤层智能化高效开采运行平稳,达到“面内无人操作,面外人工干预”的常态化运行模式,工作面作业人员由6人减至无人作业,职工劳动强度大幅降低,每年可降低人工成本约120万元,单日采煤平均12刀,并于2024年10月21日创单日割煤14刀的最高纪录。

  与此同时,该矿结合设备特点和煤层情况,应用分段分层开采以及移架技术,最大程度保证原煤品质,煤质发热量提升至5800大卡/千克左右。昔日的“狭”路,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生产效率高、原煤质量好、劳动强度低的“智能坦途”。

  “该项技术填补了黄陵矿业薄及极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技术空白,为陕煤集团极薄煤层智能高效开采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工程示范。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提升成果,为全行业极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提供成功经验。”张强表示。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