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土地大文章 助力矿业转型升级
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之基。按照利用类型划分,土地资源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工矿用地等。说到土地,总会想起那个令国人引以为豪的数据: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但这也反映了我国人均耕地少的现实。因此,节约集约合理利用土地十分必要。在土地数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效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要改善我国人均耕地少的现实情况,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土地关系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日,定为全国土地日。今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事实上,矿业行业与土地有着莫大的关系,处理好与土地的关系对促进矿业转型升级大有帮助。
矿业用地包括探矿用地和采矿用地。探矿用地,可以依法采取临时用地的方式,由探矿权人通过协商方式和原土地权利人签订临时用地协议。采矿用地,包括采矿、采石、采砂场、盐田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按建设用地管理,长期以来仍存在取得采矿用地的时限长、成本高、退出难等问题。虽然近年来采矿用地在全国各区域普遍呈现增量放缓态势,但存量仍不小。本世纪以来,随着矿产资源整合和矿业去产能工作的持续推进,大量中小矿山被关闭,采矿用地被闲置。好在自然资源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依法持续推进相关改革政策,目前可复垦采矿用地纳入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有利于采矿用地退出,增加矿企效益,进而为矿业转型升级减轻包袱。
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各地也在探索破解采矿用地难题。2018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创新采矿临时用地制度,有效保护耕地”,作为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130项典型经验做法之一,被国务院办公厅给予通报表扬。从1999年起,平果县率先开展平果铝土矿采矿用地改革研究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交了全国首份采矿临时用地改革专题研究报告——《平果铝业公司采矿用地项目研究报告》,为采矿临时用地改革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平果县积极探索采矿临时用地改革试点,实现了振兴乡村经济、推进脱贫攻坚、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多赢局面。同时,通过临时用地的方式,避免缴纳征地补偿费用、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等,可极大地降低矿企土地取得成本。
虽然矿业用地取得难,但矿业开发并不是污染环境(包括土壤在内)的代名词。矿企通过开展土壤环境管理,可避免或减少生产运行过程中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对此,业内人士提出,科研机构和国家有关部门应正确区分土壤污染与土壤金属异常的差异,笼统将自然土壤异常确定为矿业“污染”既不客观也不科学。科学合理的矿山开发,既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的矿物原料需求,还能剔除隐伏在大地深处可能会带来土壤污染的隐患。事实上,不少大型的金属矿床在自然水蚀、风化作用下,将不断析出砷、汞、铅、银等重金属元素,形成大面积的重金属异常;而合理科学的矿业开发和保护,不但不会加重异常,反而能提升整体环境质量,这在国内外的矿业史上已有许多成功案例。
矿业行业的上游地质调查、地质勘查单位,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对土地质量的改善做出了应有贡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大型资源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作为重要矿产资源领域4项主要任务之一,组织所属单位,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对占用大量土地的尾矿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尾矿综合利用率。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尾矿库长期堆放占地问题。同时,积极开展土壤治理研究工作,构建矿山污染耕地土壤微生物治理技术模型,研究成果应用于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组建土壤修复实验室,并部分建立土壤试验田,作为土壤治理技术的孵化与示范。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础。如何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提高耕地质量。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就是为全面了解土地质量现状而开展的一项以地球化学为手段的地质调查工作。通过对土壤多种元素进行分析,对土地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让人们知道哪里适合种粮食、哪里种果蔬品质最好。《中国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6年)》显示,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施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计划,完成平原区土地调查面积196万平方千米,依据土壤所含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含量,对耕地的地球化学状况进行了评价。调查发现12.72亿亩无重金属污染耕地,占已调查耕地面积的91.8%,发现富硒耕地资源5244万亩,为耕地管理和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是制约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截至2016年底,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007万公顷,占岩溶面积的22.3%,占区域国土面积的9.4%。岩溶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466.9万公顷,占岩溶面积的32.4%,占区域国土面积的13.6%。2001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在西南岩溶石漠化区组织实施了120多个地质调查项目及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累计投入经费约2亿元,取得了石漠化生态修复基础理论、技术研发、产业示范等方面的工作成果:果化示范区植被覆盖率增加60%,土壤侵蚀速率下降80%,土地利用率提高60%……
为矿业转型计,为粮食安全计,为脱贫攻坚计,为生态文明计,需要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
评论
已有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