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新时代为地学哲学研究注入新理念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1-08-02

  地学哲学致力于研究地球科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哲学问题。地学哲学委员会成立以来,先后经由原地质矿产部、原国土资源部、自然资源部主管,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为地学哲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障。

  1949年至1983年

  地学哲学之奠基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更好地搞好社会经济建设,中央部署号召学习12本经典理论著作,其中包括《社会发展史》《自然辩证法》《思想方法论》等。1951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做《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主题报告,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任务,要求把推动向党内外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据此,中宣部和中国科学院组织自然科学工作者,开展学习《矛盾论》《实践论》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包括《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并要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进行理论概括和哲学总结。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开展的一次声势浩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运动。

  通过学习思考,写出心得和体会,进行总结和交流,确实发表了一批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识和剖析地质各学科理论问题的文章,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规律研究探讨我国地质事业发展方面,《地质评论》1950年发表了社论《地质学的新方向和新任务》,李四光1951年发表了《在毛泽东旗帜下的中国地质工作者》,宋应1954年发表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地质工作》,程裕淇1956年发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地质工作》,许杰1959年发表了《地质学的光荣任务与光辉道路》,朱训1965年发表了《江西永平大型铜矿的发现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胜利》。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地质学科领域研究与发展的探讨方面,张兆瑾1951年发表了《中国锑矿区域论》,孟宪民1952年发表了《对有色金属矿床生成规律的体会》,谢家荣1952年发表了《从中国矿床的若干规律提供今后探矿方向的意见》,侯德封1953年发表了《从地层观点对中国锰铁等矿产的寻找提供几点意见》,喻德渊1954年发表了《中国的大地构造与矿产分布》,张文佑1960年发表了《辩证唯物主义在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中的体现》,叶连俊1960年发表了《沉积作用是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矛盾的发展》,郭承基1960年发表了《地球化学演化作用过程中的辩证关系》,杨钟健1960年发表了《古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个哲学问题》,陈国达1963年发表了《大地构造学的哲学问题》,朱训1966年发表了《关于地质工作程序若干问题的辩证分析》。

  这一时期的地学哲学研究,主要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认识地质现象,分析地质问题,深化地质认知,发展地球科学,并以此为指导,探索地质科学各门类的发展趋势;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总结已有找矿实践,分析成矿规律,研究找矿方向并为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贡献智慧和力量;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认识地质事业发展的历史,总结地质工作的客观规律,探索地质事业的未来发展。

  1983年至2012年

  地学哲学之快速发展阶段

  1977年,于光远、周培源、钱三强等知名专家提出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倡议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1978年1月,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决定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经过3年多认真筹备,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1981年10月30日正式成立。就在这个成立大会上,张文佑、吴凤鸣、殷登祥、李光、刘茂才、刘第镛、刘波、王振兴、胡发、陈敏等10名代表倡议成立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1982年4月3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钟林,代表研究会宣布成立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筹备组,张文佑为组长,吴凤鸣、余谋昌为副组长。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1983年6月27日至7月2日在福建福州召开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此次年会主题分3个方面:一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与国民经济发展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二是地球科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三是地球科学各学科领域的哲学问题。至此,广大地质工作者开展地质学辩证法的研究有了自己的组织。1988年,第二届地学哲学学术年会召开,大会决定将地质学辩证法专业组更名为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即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大会推选时任地矿部部长朱训担任理事长,一直连任至第八届委员会,2013年卸任后被聘为终身名誉主任委员。后来,为了加强与地矿系统的联系,又相继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地学哲学研究会和中国矿业联合会地学哲学委员会,更加凸显了地学哲学与地矿科学的紧密关系。

  这个时期地学哲学在朱训理事长带领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在研究方面取得三大成绩:一是朱训1992年出版专著《找矿哲学概论》,系统提出了找矿哲学理论,创建了找矿哲学学科。该书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地质找矿领域哲学的专著,第一次从哲学理论的高度系统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矿产勘查工作的历史经验,揭示了矿产勘查工作的运动、发展、变化规律,分析了矿产勘查这一客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关系,是我国矿产勘查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二是建设地学哲学文库,不断推进研究地球科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哲学问题,陆续出版了地学哲学相关的系列论著、教材和科普读物。三是坚持把地学哲学研究成果贡献于国家,在地质工作、矿产资源工作、矿业发展、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在学会发展方面主要有三大作为,一是坚持为国服务宗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坚持老中青相结合。二是坚持两年举办一届全国性学术年会,非年会年份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每届年会有一个主题,会后出版一本文集。至今已举办十七届学术年会。三是坚持编辑内部刊物《地学哲学通讯》,推进学科建设,开展地学哲学进校园报告会、地学科普活动、地学文化建设等。

  2012年至今

  地学哲学之转型升级阶段

  新时代为地学哲学研究注入了新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地学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地质工作的历程,我们在地学哲学的认识与实践上,是逐渐深化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前地学哲学正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天地生人综合一体化研究为方向,遵从国家总体安全观,在“两山”理念的指导下走绿色发展之路。这些为新时代地学哲学研究奠定了新起点,注入了新理念。

  新时代赋予了地学哲学研究新任务。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自然资源部整合了原属多个部委的相关职能,被称为“山水林田湖草”统筹之部。还有人指出自然资源部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地质是山水林田湖草之基,地质是生态文明建设之基,地质是美丽中国建设之基。这是新时代地学哲学研究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阶梯式发展论的系统建构是地学哲学的重大升华。纵观朱训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提出“就矿找矿”理论,到上世纪80年代构建“找矿哲学”体系,进而上升为“地学哲学”,再到近年来形成“阶梯式发展”理论框架,累计长达60年的探索演进。2019年《阶梯式发展论》正式出版,宣告朱训阶梯式发展理论得以系统建构。该书系统梳理了阶梯式发展论的提出与形成过程,阶梯式发展的存在形式、内涵与外延,阶梯式发展的基本特征,阶梯式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对比研究了阶梯式发展与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等形式的不同,并将阶梯式发展论融入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深度剖析了阶梯式发展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地学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阶梯式发展论认为,阶梯式发展是客观事物随时间由一个台阶跃进到另一个台阶的发展,在空间上表现为台阶性,在时间上表现为阶段性,即阶梯式发展是质量维度的量变与质变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一个一个的台阶或阶梯。

  地学哲学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奋力前行。党有号召,必有行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着光荣传统的地学哲学委员会,团结广大地学哲学工作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征途中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简介:毕孔彰,系中国地质大学原党委书记;杨光坤,系中国地质学会地学哲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