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中国石油工业的“红色基因”

中国矿业报 0评论 2021-08-10

甘肃省酒泉盆地北部的玉门是中国开发较早的油矿。

早在南北朝时期,玉门就开始有土法采油。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后汉书》及郦道元的《水经注》等,均有该地石油、天然气苗燃烧的形象描述。《大明一统志》记载,“石油,肃州南山出。”


玉门老君庙1号井


玉门油田自1939年3月正式开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现代油矿,是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第一个油田、第一个石化基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在80多年的历程中,玉门油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93亿吨,累计生产原油3826.5万吨,加工原油7241万吨。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玉门油矿早期的开发建设,顺利开钻产油,是一些有识之士实业救国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民族利益,推动实现国共合作付诸的实际行动。

有人说,玉门是一部历史,是一段传奇,更是一种家国情怀,历久弥新。

点燃早期民族石油工业火种

清代光绪年间,近代自然科学传入,国人开始酝酿开发石油。

1935年,顾维钧和周新民等向当局申请授予探采甘肃、新疆、青海三省石油的特权,并开始筹备开发公司。当年11月1日此案获得核准。顾维钧等于次年成立了中国煤油探矿公司筹备处,并于1937年开始对玉门等地进行地质调查,但没有找到玉门石油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依据,进一步勘探计划被迫放弃。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铁路线大多陷于敌手。沿海口岸的相继陷落,导致西部大后方的公路运输几乎陷于瘫痪,失去进口燃料的渠道,抗战物资不得不又重新启用人拉马驮的驿运,也因此严重贻误战机。当时“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局势警示当局必须开发自己的石油。为适应抗战的需要,中国的地质学家们当时也在四川、甘肃等地积极寻找着石油矿藏。一些有识之士、爱国人士和知识分子也积极倡议开发玉门石油。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科学家,翁文灏应是中国最早意识到石油在未来工业中重要地位的人。1921年,他曾特意派学生谢家荣赴玉门,调查那里的石油地质问题。谢家荣在对玉门地区经过了半年的勘探后,一份《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的关注,打破了西方专家对中国没有石油的论断。

抗战爆发后,解决汽车运输的燃料问题由科研项目变成了迫切的实际问题,开发玉门已成为抗战现实的迫切需要。收回开发特权则是翁文灏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当时,顾维钧等成立的中国煤油探矿公司筹备处,虽然派人对青海、玉门一带进行了地质调查,但也可以说没有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探勘”。翁文灏以中国煤油探矿公司未能遵奉特许状如期开发为由,呈请收回该公司的玉门石油开采特权。

随后,进一步地质调查勘探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翁文灏亲自过问,调集组织地质学家、工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

国共合作的历史佳话

1934年,由著名工程专家孙越崎为处长的陕北油矿探勘处成立,开始在陕北延长一带进行石油探采。

1935年红军进驻陕北根据地后,延长油矿及设备均由红军接收经营。

1938年6月12日,“甘肃油矿筹备处”在汉口正式成立。翁文灏于当天亲自率筹备处负责人登门拜访了正在汉口的中共代表周恩来,想商请中国共产党同意把原来丢弃在陕北的钻机等两套勘探设备运往玉门从事勘探,协助开发玉门油矿。这两套进口的勘探机械,当时在国内算得上是稀缺的高科技设备,对玉门开发至关重要。周恩来当场“慨允照办”,并表示“同心为国,决无疑义”。

1938年6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就公函,送交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函称:本会奉令勘探甘肃油矿,需用油钻机,拟从陕北延长、永坪选配两部连同锅炉等件运往甘肃,兹派本会甘肃油矿筹备处兼代主任张心田前往商洽。八路军汉口办事处处长钱之光接到公函后,及时请示党中央。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从大局出发,对玉门油矿的初期开发给予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翁文灏闻讯中国共产党慨然应允,迅速函复,既有些意外又颇受鼓舞,感慨道:“即此可见(共产党)一体为国之真诚,良可欣幸”。他立即派甘肃油矿筹备处代主任张心田前往陕西,转赴延安,具体接洽。

不久后,油矿筹备处人员在中共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协助下将钻机等设备运往玉门。

1938年12月23日,甘肃油矿筹备处主任、留美学者严爽偕同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和测量技术人员一行8人,携带测量仪器从酒泉出发,经过3天的艰苦跋涉,抵达玉门老君庙油矿,开始油田探查、地形测量和地质普查工作,为油田正式钻探取得了详细的技术资料。

1939年春天,从陕北拆迁的钻机和支援的技术工人陆续抵达矿区。8月11日,老君庙1号井钻深115.15米开始出油,日产原油达10吨。9月15日,老君庙2号井钻深145.88米开始出油,日产原油10余吨。1940年8月,产油井达到3口,年产油32.7万加仑,炼成汽油、煤油、柴油合计达到10万加仑。

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尽管历经日机轰炸,1941年井喷大火和1943年的特大洪水等重重艰险,玉门油矿仍实现钻井61口,产原油7866万加仑,炼产汽油1303万加仑,煤油511万加仑,柴油近72万加仑,此外还有石蜡等副产品,为支援抗战取得胜利做出积极贡献,也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玉门油矿和平解放

1949年6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第一野战军解放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四省。

毛泽东在当时就明确指示:“希望本年年底能解决甘青宁三省,并直达甘凉肃三州,取得油源。”毛主席指示中的“油源”便是玉门油田。

兰州解放后,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对油矿的破坏阴谋活动。

国民政府资委会委员长孙越崎通过中共香港组织联系人罗哲明,将电报发往北平,请求解放军解放兰州后进军酒泉,解放玉门油矿。

为了保护好油矿,防止敌人搞破坏,玉门油矿正式成立护矿队,开展隐蔽的护矿斗争。全矿员工积极参加,组织起一支以老工人和技术干部为主体的护矿队伍。当时,“铁人”王进喜只有26岁,他也是护矿队伍中的一员。他们用马车将砖、沙石、水泥送到井场,然后再把采油树周围砌成水泥砖墙,防止油井遭到破坏或着火。

石油开发工程专家、中科院院士、原玉门油矿矿场工程室主管工程师童宪章在《往事萦怀话玉门》中回忆,“一天,矿长刘树人对我和史久光提出,要我们设法把当时备用的两套钻井机组分散地藏到山沟里去……第二天早晨,由史去运输部门开出一辆大道奇卡车,由我开一部中型卡车,拉上工人和起重设备到钻井场地,把钻机组分成若干大件(包括柴油机、泥浆泵等),吊装在大道奇卡车上,由史驾驶着运到干油泉一带山沟里藏起来,以防止遭到破坏。”

当时,玉门油矿技术人员与工人一起将蒸馏裂化装置的精密仪表、热机泵等重要设备拆解装箱,掩藏起来,所拆设备用其他相应设备顶替,维持生产。他们将新进口尚未安装的发电机组藏到土坑内,上面用芦席盖起来;将兰州营运处调来的80多辆运输卡车开到山沟里隐藏起来,以防国民党军队征用。

《石油知识》杂志记载,玉门油矿解放前夕,中央曾指示第一野战军派得力干部去玉门当军事总代表。正在张掖的王震将军得知第三军第九师政治部主任康世恩曾在清华大学学过地质,便向彭德怀推荐,并得到批准。

1949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王震将军在进军新疆的途中专门绕道玉门油矿视察。早已守候在此的石油职工挥舞着彩旗,热烈欢迎解放军的到来。9月28日中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第九师政治部主任康世恩一行从张掖急速行军抵达玉门。当天晚上,玉门油矿(此时还称作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召开员工大会,第三军军长黄新亭宣布玉门油矿解放,由康世恩任军事总代表,张守瑜任副军事代表。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和党中央关于接管城市和工矿企业的政策,康世恩宣布了接收油矿、恢复生产的政策和原则,这些政策受到全体职工的拥护。

新中国成立前10年,玉门油矿共生产原油50多万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90%以上。到解放时,玉门油矿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员工最多、工艺技术领先的现代石油矿场。

“凡有石油处,皆有玉门人”

从1950年开始,玉门油气区的石油勘探逐步扩大,先后发现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等油田。

1953年,玉门油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包括爱国知识分子、技工、学生、油矿员工在内的数万人加入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基地建设中。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军五十七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为油田建设拼搏奉献。

1955年,玉门油田所在地设立了玉门市。玉门油田和玉门市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数据显示,玉门油田1953年产油23万吨,1957年产油75万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玉门生产的石油占全国总产量的87.8%。

1957年10月8日,新华社庄严宣告: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在玉门油矿建成。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拥有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修配、油田建设和石油科研等门类齐全的大型石油联合企业。

1959年,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140.62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创历史最高纪录,也撑起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

“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著名诗人李季的诗形象地描述了玉门油田对我国石油工业的贡献。作为中国石油的摇篮,上个世纪中国几乎所有兴起的石油城市都与玉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54年,玉门油田首批15名技术工人参加了上海炼油厂建设;1955年,奔赴柴达木勘探找油;1956年,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以及支援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的筹备建设;1958年,支援四川盆地石油建设。

1960年,玉门油田作为大庆会战的主力队伍之一,派遣1.8万余名职工,带着成套钻机和设备奔赴松辽平原。其中,就有“铁人”王进喜率领的1205钻井队。面对世界级的大庆油田和油田会战初期存在的诸多困难,王进喜喊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誓言,并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迈气概,成为大庆会战的旗帜、全国石油职工学习的榜样。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玉门油田担负起“三大四出”(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创造了中国自己的油田开发经验和技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技术专家、领导干部、生产骨干。玉门油田仅千人以上的人员大调出就有近20次,先后向全国50多个石油、石化、地矿单位输送骨干力量近10万人,各类精良设备4000多台套。

由于过度开采,玉门石油资源逐年减少。玉门也经历了2次搬迁,形成了如今的玉门老城区、酒泉、玉门市三地区分立的局面。

玉门油田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在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奠基地位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成为见证中国石油工业史、传承铁人精神的红色旅游景区。2004年,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被原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16年,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单中,玉门油田榜上有名,是唯一以工业内容列入红色旅游的项目。2020年1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老君庙油矿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玉门市将进一步提升改造油田红色旅游景区景观质量,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元素和内涵,使玉门红色基因得以永久传承。

(本报记者 刘晓慧)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