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变身绿色资源
——“双碳”背景下有色金属行业前景分析
生态环境部近日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传来消息,截至7月2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483.3万吨,总成交额近2.5亿元。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市场交易活跃,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市场运行平稳。据了解,有色金属行业碳交易备受瞩目。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有色金属、建材、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工业降碳实施路径,推广重大低碳技术工艺,开展降碳重大工程示范,推进各行业落实碳达峰目标任务。由此可见,有色金属被放在了首要位置。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经济稳中向好、运行质量提升,有色金属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上半年,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3254.9万吨,同比增长11%;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同比增长15.7%。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包括独立黄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39.7亿元,同比增长224.6%,比 2017年上半年实现利润增加了356.6亿元,4年平均增长6.3%。
同时,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量也非常可观。据统计,2020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6.6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7%。其中,电解铝生产用电量5022亿千瓦时,占全国总用电量的6.7%,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2亿吨。因此,开展有色金属冶炼碳减排研究,探索低碳发展的具体措施,对削减我国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负责人前不久表示,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制订了《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这一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这一计划比全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时间至少提前5年。
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推手
在清洁能源的生产、存储和应用方面,有色金属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年产量逐年上升,目前已突破200万辆。从销量来看,2020年全球一共售出了约324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欧洲市场占比43.06%,排名第一;中国市场约占41.27%,排名第二。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主要是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为主要组成部分。新能源电池将拉动锂、钴、镍等金属品种需求的长期增长,对有色金属行业有很明显的提振作用。根据测算,基于53千瓦时的全球平均电池容量估算,每辆电动汽车的平均铜、钴使用量分别为84千克和8千克。电动汽车需求增长,意味着到2030年会额外增加408万吨铜的需求。
除了通过助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实现减排之外,有色金属在光伏和风能等新能源发电方面也将大有可为。
据了解,目前全球很多国家正大力发展光伏和风力发电。而“风光”所必需的元器件产业,有望对铜带来大量的额外需求。据有关数据测算,至2030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用铜量将接近50万吨;而风电产业预计到2030年用铜量将达到61万吨。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清洁能源领域的大规模投资,无疑会推动铜需求的长期增长,尤其2021~2030年,清洁能源领域爆发式的规模扩张,铜需求前景非常乐观。
坚持走资源循环利用之路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该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建立起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利用效率,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其中,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要达到2000万吨。
据了解,我国“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20 年再生有色金属产量1450万吨,占国内10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3.5%,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为325万吨、740万吨、24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十四五”时期,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形势,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间巨大。
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仍面临重点行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低,回收设施缺乏用地保障,低值可回收物利用难等问题。铜、铝、铅等大宗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仍以中低端资源化为主,稀有金属分选的精度和深度不足,循环再利用品质与成本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关键材料要求,亟须提升高质量循环利用能力。
下一步,国家有关部门将联合科研院校和企业,针对重点问题开展重点公关,大幅提高再生有色金属的应用效率。到2025年,循环型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普遍推广,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400万吨、1150万吨、29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
加快行业自身绿色转型升级
有色金属行业助推其他行业实现双碳目标,首先要自身实现双碳目标,探索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加大清洁生产力度,实现减排和能源转型。
下一步,有色金属企业应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推广应用智能制造和“互联网+”,采用科技手段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的使用量;在重点领域,开展数字化生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试点,提升研发、生产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要鼓励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促进“互联网+”与生产经营全过程融合,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制造,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此外,有色金属企业还应继续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应优选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向全行业推介,加大成果转化力度,例如,促进冶炼领域重大节能降耗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组织专家力量开展硫化物、氮氧化物汇集颗粒物减排等技术攻关及推广,支持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修订行业规范及准入条件,鼓励和引导行业转型升级,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技术进步需求,提高技术、能耗、环保等门槛,助推行业绿色发展。
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和挑战,有色金属企业要立足自身,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新产业集群,开发新的优势产品,做深做强产业链,着力打造“有中做优、无中生有”产业。如,青海西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实施阳极泥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回收阳极泥中的金、银等有价金属,同时利用现有铅冶炼系统,协同处置含铅玻璃等含铅危险废物,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我国大力倡导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有色金属产业通过技术升级,不仅能减少自身排放,还将助力其他行业尽早实现碳中和。从有色金属变身绿色能源,这其中必将大有可为。(本报记者 张继勇)
评论
已有0条评论